这个仅2分多钟的短片,平凡的视角,却十足动容。
故事开头,一对父子来吃面。父亲是个盲人,儿子背着小书包,看起来不到10岁。待父亲在矮桌旁坐好,孩子自行来到面摊老板跟前,大声地说:来两碗牛肉面。转眼,他又悄悄地跟老板说,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素面。孩子从包里的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数出几张付账,表明换面只是因为积蓄不多。
两碗面很快端上来了。当然,摆在父亲面前的是牛肉面。父亲没有急着吃,而是小心的夹起肉,往儿子碗里送,还不忘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将来成才。儿子显然也习惯了父亲的做法, 又悄悄夹起几块肉,放回父亲碗里。
面摊老板娘看到了这一幕,明白了父子俩的窘境。更多地,应该是被父子间的相互照顾感动了,她主动地赠送一碗牛肉。
两父子虽然感到意外,但还是道谢后收下了。离开前,小男孩还小心地把剩下的牛肉装起来,跟以前剩下的馒头一起,带走。
面摊老板娘等两父子离开后,来收拾餐具,却意外的发现,碗下还压着钱。原来两父子默默地留下了那份牛肉钱。
短片有多处细节让人感动。但如果影片停止在两父子离开的时候,观众们最多感慨还是好人多,同情心让世界更美好。然而,老板娘意外发现牛肉钱的一幕,让故事瞬间引爆更多的泪点。
多出的几块钱,让人看到一个贫困的家庭,居然有如此坚强的自尊,以及异常优秀的家教。短片中父子面对老板娘的好心,并没有”大义凛然“地拒绝,而是成全了她的好意。礼貌,又默默地回报,行事不卑不亢。故事的主人公,让人从同情变成钦佩。短片也让人相信,那个小男孩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父亲教育的那样。
故事也应该对当前社会互助式的众筹救助模式有所启发。
互联网、媒体社会栏目等让发动大量陌生人捐款成为可能。出现了很多令人触动的真实,比如大爷拄着拐杖,也要亲自把自己的退休金送到病人家属手中,只因看到了媒体制作的专题节目;急救病人亟需重症抢救,承担不起的家庭本已绝望,网上众筹却意外地及时解决了钱的问题。
但,众筹中荒诞不经的事也不断发生,包括煽情大号唤起网民捐助热情,却发现受助家庭资产丰厚,只是因为重男轻女才像社会求助;众筹治病的被揭露病情造假,家庭经济造假后,受助家庭在网上破口大骂,声称家里有钱又能筹到钱是自己的本事;甚至有众筹网站为刺激用户数,协助伪造或自行编造众筹项目。社会众筹救助这两、三年,迅速从火爆走入平静,正是丑闻让热血的人们淡了心。
笔者看来,各种众筹项目一味卖惨,却不考量求助人的感恩之心,是当前众筹救助模式的核心弊端。中国文化有说”大恩不言谢“,但并不代表,不说的人必会感恩。农夫与蛇,以怨报徳的事例,不仅惨痛,更可怕的是,太常见。
是应该优先资助最惨的人,还是最值得的人? 我们是要因同情而出手,还是为受助人可敬的灵魂而帮他? 当前的现实,明显偏向前者。但偏向后者的众筹模式有更多益处,更可能让社会参与救助的民间资源和意愿继续成长,而不是被浪费或伤害后不断萎缩;让值得受助的人被及时救起,而不是让觉得"宁负天下人”的人膨胀贪婪。
笔者以为,要帮助筛选更有价值的众筹项目,当前模式缺乏几个环节,包括:
一、缺乏受助人背景的说明
众筹项目应增加受助人亲友、同事、或邻居的对其的评价。此人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他/她的存在对周围人有什么意义? 最低限度,公众得了解到此人的存在是不断创造麻烦,还是带给周围友善和积极。
二、缺乏求助人对受助后做出回报的承诺
受助人,以及代受助人筹资的亲友,应对受助后,回报公众的行为有一定的承诺和计划,无论是陆续归还捐助还是努力帮助其他人。虽然这点看起来很俗气,却能有效帮助不明真相的陌生人,分辨真正值得帮助的人。
受助人肯承诺,他/她至少是个有担当的人,不会以为受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或者大家欠他的。受助人的亲友勇于为受助人背书,更能真实表达最亲近的人挽救受助人的决心。
更重要的一点,自书的承诺,能作为公众跟踪项目实施效果的基石,也激励受助人及其亲友,加入到互帮互助的队伍中来,把善意更多的传递下去。这也是当前众筹救助模式缺乏的第三点重要组成。
三、缺乏对项目后续的受助人情况的跟踪
当前的项目,捐到钱后,最多说钱花了,人治好了,或者没治好,就到此为止。钱没花完退回公众的,似乎已经是很惊奇的新闻,更罕见受助人在随后也参与公益的报道。如果在筹资当时,要求邱主任的自书承诺,筹款后就可有明确的指标,帮助人们持续关注因自己的参与引发的社会风气变化。
网上要持续地公布受助人对自行承诺的后续兑现情况,也可以检验出那些只想受助,不想回报社会或他人的人。以后,公众至少可以选择少投或不投这样的项目。
社会力量虽然强大,但参与的个人都是凡人。必须有更鼓励加入互助的新模式和机制存在,才能让社会自发互助走得更远。
最后转载一下那个“人穷志不短”的感人短片: https://www.iqiyi.com/v_19rr221ijs.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