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听到摄影圈里面谈论一些看似高逼格的名词,如这张照片的层次丰富,明暗过渡分明等。
嗯,总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那么,被摄影师、设计师和画家常常提到的层次到底是什么呢?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大伙为之惊叹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吧。
| “层”-“空间感” |
层次这个词,实际上是指多层和主次,多层强调的是画面中的空间感,而主次是指画面的主次之分。
我们先从“多层”讲起,如何在二维平面塑造三维的空间感。
| 透视技法 |
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绘制出三维的空间呢?在学习设计的时候,专门开了一堂课叫做:透视技法。
即文艺复兴时代后,透视技法在西方绘画界被大量的运用,也许是师从根源,大量的国外摄影师也喜欢使用大广角镜头来拍摄,增强画面的线性透视来表达空间层次。
透视作业依稀记得老师一直强调的一个重点:“画透视画得对不对,准不准,就要时刻检验你所画的空间线条是不是能够汇聚到一个点上。”
那么,如果我们来解析这句话,会发现透视的三个特点:近大远小、逐渐缩小、汇聚一点。
1
· 前景元素 ·
近大远小,在一点透视中的最常见。近处的物体因为透视的关系显得比远处的物体大得多,这种现象是违和的,但却塑造了画面的前后空间关系。
以风光摄影为例,摄影师常常会采用低角度、近距离拍摄的方式,夸张化前景的元素,从而塑造画面中的空间关系。下图中,浮冰大于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这种关系是违和的,但整体的空间关系非常明确。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羊八井。这种画面的关键在于需要利用人的错位认知,从而达到画面的透视关系。用下图来理解下,沙漠和天空一定比渺小的人大,在画面也符合现实的认知,但我们显然看不出画面的空间关系。
Wilson金龙 / 摄 iPhone 6。一半。2
· 逐渐缩小 ·
逐渐缩小的过程,由近到远延伸的过程,画面空间关系明确,也无形地引导着观者的视线。
色达佛学院全景图就完全遵从了“逐渐缩小”的过程,若左下角的房子群和右边的房子群均向中部逐渐缩小,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左边的房子离我们更近,右侧的房子稍远,中部的地方离我们最远。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色达佛学院全景。3
· 汇聚线 ·
汇聚一点,指平行的线条往远方延伸汇聚,直到灭点处汇聚成一点。换成摄影语言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场景中向远方汇聚的线条,来增加画面中的层次感。
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我们要多留意自然界存在的线条,如河流、石路、建筑线条等等。甚至是肉眼看不见的线条,如慢门曝光的拉丝海景。
下图河流作为汇聚线,将观者的时而又引向远处的山峦中去。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色达。| 空气感 |
我们知道近的物体会清晰,而远的物体会相对模糊。早在绘画时代,画家们就根据人眼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绘画手法,叫做“虚实结合”。在近处的物体下笔重而锐利,远处的物体下笔轻而淡雅。
下图是十九世纪在美国享有盛誉的著名风景画家Albert Bierstadt的作品,以写实的手法逼真地描绘了美国西部从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海岸边的加利福尼亚宏伟美丽的自然风光。完美的印证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近处草原、麋鹿清晰,远处山峦模糊,却给人留下震撼的一幕。
借鉴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利用空气中的自然颗粒,如早晨的雾气、山顶上的云海、城市的雾霾等,自然而然的拍出“空气感”。
Wilson金龙 / 摄 iPhone 6。雾里看亭。那么没有遇到这些天像怎么办呢?后期可以通过高斯模糊、Nik插件里的古典柔焦、增加雾气、径向模糊(强化耶稣光)的办法来制造“空气感”。我在黄龙的自拍,就是通过后期增加“雾气”的形式做出来的。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黄龙。| 遮挡 |
在一张平面里面,给出两个元素,如何能够让人直观地看出画面的空间关系呢?办法就是通过遮挡,这样我们就知道被遮挡的元素靠在后面。
长焦摄影的线性透视不强,无法通过近大远小的错位认知来明确空间关系,因此遮挡的方法在长焦摄影中非常常用。
下图是我在香格里拉石卡雪山拍的一座雪山图(石卡雪山可以看到八座雪山),用的是135mm端拍摄,尽管长焦线性透视不强,我们还是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空间的前后关系。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雪山。我们标记一下,可以看到1-5是层层叠进的关系。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雪山。| 竖构图:纵透视 |
在学习之前,大家可以做这么一个实验:拍摄一张风光照片的时候,可以横构图拍一张,再竖构图拍一张,接着对比两张照片,你会发现竖构图的照片空间感会更强。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荷花。爬过山、放过无人机的朋友应该有这个一个经验:从山顶上俯视大地,离得近的地方显得“矮”,越远的地方反而显得“高”。这种现象早早就被运用在古人的山水画中,而多数的山水画也恰恰是竖构图的形式。
张大千作品《清溪放渔》那么,如果我们把遮挡和纵透视合理的运用起来,会发现更好的层次感。
好的构图往往需要摄影师精确的观察,如何布置前景、中景、远景,达到层层递进的空间节奏,这需要摄影师前期拍摄多去摸索和多培养审美。
还是以爬山和放无人机来说明一个重要的理论:机位不一定越高越好、也不一定越低越好,应该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变动。(以下只是事例说明,效果根据现场情况分析。)
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下,在泸沽湖女神山上,只能坐缆车上去,山顶上的风光的确很美,总有种说不出的韵味,只能用仙境两字来形容。但是机位越高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纵深感有了,空间感则少了。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泸沽湖。摸索了好几次,直到坐缆车准备下山的时候,才发现缆车下面少人去的观景台效果会更好。而恰好伸出去的树枝做了前景和遮挡的作用,层次感更好。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泸沽湖。而当缆车下到山腰的时候,层次更好,因为缆车不能中途停下(缆车还是镂空的,不是封闭式的,非常刺激哦~),也好在不是封闭式的缆车,泸沽湖的圣境一览无余,拿着单反拍下山腰下的美景。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泸沽湖。| “次”-“主次” |
主次之分相对好理解一点,一张照片需要有个主体,但也需要能够突出主体的陪衬体。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色彩、明暗、景深。
1
· 色彩 ·
色彩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先前发的两篇色彩文章:《想调出电影级色调?!先从色彩知识学起~》、《调色没思路?学会色彩法则就So easy了!!》。色彩对于突出主体和陪衬体的有两个作用:协调和对比。
协调指相邻色系的使用,注重画面的协调性,运用不当,往往会喧宾夺主。下图云海下的武功山,黄绿色的草丛不仅充当了前景元素,也作为引导线,让观者的视野引向武功山。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武功山。对比指互补色、冷暖色的使用,注重画面的冲突,从而突出主体。最常见例子的就是日照金山。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亚丁。2
· 明暗 ·
画面的明暗关系,也是构成画面层次关系的因素,往往常见于相同元素的叠加关系中。
下面的例子最能够说明明暗对层次的塑造,沟壑间的阴影和高光交替,塑造了丹霞地貌的立体感,同时观众的视野也很好地引向了山顶的奇观“神龟问天”。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神龟问天。3
· 景深 ·
景深,简单来说就是对焦位置前后的清晰范围。景深越深,代表对焦位置前后都清晰;景深越浅,代表对焦位置清晰,后面虚化。
多数的风光作品都采用小光圈,景深越深,画面越清晰。塑造层次的办法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色调、明暗以及空间感。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日出。对于人像摄影,多采用大光圈,景深较浅,背景得到虚化,增加层次感,从而突出人物。下图中,长焦镜头带来的浅景深使一颗俏皮的植物得以从草丛中突出出来。
Wilson金龙 / 摄 Canon 70D。俏皮的植物。| 总结 |
1.层次感由两方面组成,空间和主次。
2.塑造空间感的办法有:遮挡、纵透视、前景元素、逐渐缩小、汇聚线。
3.色彩、明暗、景深是三个划分主次的方法。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