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微党课材料:(三)谈传承

我的微党课材料:(三)谈传承

作者: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21:47 被阅读0次

有感于今年的一等奖微党课《传承》,战友从老军人和当代警察身上看到的伟大精神也启发了我。

关于传承,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又去怎么传承?

首先,从面上讲,传承在于总结。

不管到什么时候,干工作也好,不能干了就完了;开展教育也罢,不能听完就完了;过日子更是如此,吃一堑长一智——还要有总结。

没有总结,就没有分辨力。

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那么多明王圣君,秦始皇的精神需不需要传承,唐太宗的精神需不需要传承,宋徽宗的精神需不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焚书坑儒、建阿房宫是要不得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大秦标准却是好东西;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阴谋诡计是要不得的,严于律己从谏如流怀柔开明的盛唐气象却是好东西;尽管风骨清奇的瘦金体和工笔花鸟绝对是好东西,但身为合格艺术家的徽宗却绝非一个好皇帝。

经过总结,我们分辨出哪些是应该被传承的,哪些是需要被警惕而绝不能放任自流的。

那么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提一个小小的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经典化的问题。

举个例子,对于神话故事,隔得年岁越久远,人们知道的细节越多。

这很有意思。

就拿女娲造人来说。

先秦的人们可能只知道女娲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秦汉时的人们可能又知道了女娲是按自己的形象用黄土捏的人。

唐宋时人们可能又知道了女娲开始是按自己的形象用黄土捏人,后来来不及了,就挥起藤条洒下泥点子直接变成了人……

我说的可能不太准确,但大概是那个意思,就是说在故事或者人物经典化的过程中,人们会把个体想象的细节通过口耳相传变成某种集体的记忆,很可能会造成失真。

有句话这么说:我们离事实很近,但离真相很远。

当代的故事也是如此。

英雄人物在完成创举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只是顺着多年牢记的宗旨使命或默默养成的工作习惯在关键时刻做了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常常喜欢深挖那背后蕴藏着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再进一步将其无限放大以引起群体的共鸣,营造积极正面的情感氛围和尊崇英雄的社会效应。

为此,当面临社会舆论过度解读的时候,我们总得保持一份冷静,做到善于总结——英雄必然是有血有肉的,而绝不是扁平的、单向度的。

其次,从线上说,传承在于甄别。

传承的呼号也好、过程也罢,一定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才会被传承。

那么,在完成总结的基础上,在寻找符合时代需要的传承内容时,甄别、鉴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每一个人物被史官工整的笔记所刻画出的形象都孕育着蓬勃的精神,这精神就像千丝万缕的细线汇入历史的河流中,我们要做的是去大量地吸纳,然后有意识地提高鉴别力。

单纯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崇拜英雄。

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这是不世之功,这是战术典范,好呀!但学得更多以后,结合时代现实的需要我们发现在各民族亲如一家欣欣向荣的今天,各民族祖先之间相互征伐的故事似乎不宜多提,按这个标准似乎只有戚继光称得上民族英雄,是不是这样呢?

这里面还有另一种更高的甄别。

让我们看一看新中国的英雄们,他们是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白芳礼、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袁隆平、钟南山……

这里面有普通的士兵、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干部、普通的老人、厉害的学者,但即使是厉害,他们离位极人臣也还是很远很远啊。

历史上的名臣名将多得数不胜数,司马迁受腐邢也要坚持写《史记》,那么多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名臣列传……一个货殖列传就把做生意的人写完了。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个“百司”就把干部们写尽了。

历史上伟大或平庸的工人叫什么——“百工”。

华佗墓有七八处,都不是其人埋葬处,张仲景却有真实墓碑为记,为什么,无他——只因做过长沙太守的官!

要知道,那个年代,宗法社会里普通人是没有地位的,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万千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只是“百司”“百工”里面的一点点墨汁。

但今天不同了,在新中国里,普通的劳动人民站在了台前:守土尽责的战士、忘我奋斗的工人、作风扎实的干部、辛勤耕耘的教师、潜心向学的学者、心怀善念的老者、抗击大疫的医护、牺牲在岗位上的警察、不惧黑恶的检察官纷纷走到了台前。

这不是为了配合政策宣传的需要,也不是为了配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劳苦大众、普通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历史,塑造了时代!

这才是最大的不同!

再次,从点上看,传承在于创新。

传承来自于反思过去、反思自己之后再通过对比向前看,因此,传承往往和创新密不可分。

就像知识常学常新,只有干,踏踏实实地干、忠诚担当地干、不舍昼夜地干,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好在正确的大方向上延展出来的显性或隐性的各种小毛病、小问题。

只有解决好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在干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才能甄别出更优更佳的思路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自力更生才能称之为创新,而不是去追逐那些心血来潮的“亮点”“焦点”“闪光点”。

在这个角度上,传承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恰恰与流行的“成功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鸡汤式的成功学告诉我们,成功等于功名利禄,而你还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无论是利用贪婪还是贩卖焦虑,这玩意刚开始能吸引注意,时间稍微一长,人们都反应过来——它的里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也不可能轻易复制,“成功学”是无根的!

而传承、需要被传承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的根,恰恰能够完美地追本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怎么成就了今天的不完美”以及“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问题。

如果不是那次军人信息普查,很少有人知道张富清老人,默默无闻的他与功名利禄绝缘,但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精神非常需要被传承。

​我们从小学到大的鲁迅先生,是批判者、是斗士、是民族魂,但我们也几乎不了解鲁迅的背景,那里面有贵家子、有深度的家族迷信,也有民国遗老的身份认同。

也正是因此,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近乎冷酷的失望和悲观,他绝非一个乐观主义者。

关于这一点,我们却不同,我们的祖辈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这个全新的国度,他们相信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为此不惜埋头苦干、奉献终身甚至牺牲生命,而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接棒,能够创造更好的未来。

因此,没有结合实际的创新,就没有传承可言。

因此,我们总得把旧的拿过来,然后通过总结、甄别和去芜取菁去解决好当下的问题。

那些激励我们的、鼓舞我们的、令我们热泪盈眶和为之动容的、让我们热血澎湃和豪气云干的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我们:

传承是为了向前走,而不是为了往回看。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微党课材料:(三)谈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il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