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对于留学,可见的压力源于金钱;自从自己申请留学以后,开始了解,留学除了经济负担,还有雅思、各类文书材料准备、学历认证、面试、签证申请……;启程后,发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并不是阶段性的过渡,而是一种从心理到生活一直在经历的常态感受。那种感觉像乘坐那一班从国内飞往英国的航班,漫长、期待、不安、疲惫,但物理上的到达并没有结束跨国的过渡,各种熟悉又陌生的情绪会在这一趟留学旅程中反复爆发;入学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文化冲击、生活习惯、经济负担争先涌入,被这些撞得踉跄还没来得及站稳,新一波的疫情却赶超圣诞的脚步,给整个英国罩上一层阴霾。
圣诞假期前,学校发了邮件,圣诞后是否能继续线下教学待定,需要参看届时的政府决策。昨天晚上在公寓群里看到公寓楼里有学生检测为阳性,那一区学生被就地隔离的消息。今天早上在China Daily上读到Boris政府在补选中惨败,(注:“The so-called by-elections are often used by voters to punish the ruling party, but the scale of the Liberal Democrat victory will be taken as evidence of deep public dissatisfaction...Defeat will likely see more MPs filing letters of no-confidence in their leader, which could trigger an internal party vote to remove him.” 所谓的补选通常被选民用于惩罚执政党,但自由民主党的胜利将被视为公众强烈不满的证据……这次惨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国会议员提交不信任函,这可能引发通过党内投票罢免Boris。)
留学生的生活,尤其在疫情蔓延的当下,真的一言难尽。
上周,我母亲问我,“到那边一段时间了,你现在会觉得后悔吗?”我说,“没有。”
事实上,我没有说实话。但也没有说谎。前不久,我和几个同学聊起眼下需要面对的各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我说,之后不管是出于经济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如果我无法继续学业,我会坦然地放弃。她们鼓励我,让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来英国前,我也预想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对于“放弃”这个选项的心态是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现在,面对这个选项,我的心态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顺其自然。
其实,近一个月,我过得挺拧巴的。朋友问我近况,我都回复,“一言难尽,努力活着。”怎么说呢?以前读书的时候,学业和未来是全世界;工作之后,事业和奋斗是全世界;留学开始,全世界被学业、事业、奋斗、未来、疫情挤满。于是,我突然看不到脚下的路了。
看不到路,我就驻足不前,感觉像卡在了虚无中,开始质疑一切存在的意义。而我每一次拧巴,较亲近的几个朋友就会遭殃,被我莫名其妙的话语炮轰。昨天,一朋友忍无可忍,深夜致电,一番训诫。最后他说,“我们都在认真生活,但你在和生活较真。作为朋友,你这样会让我感觉有负担,因为总在担心会让你失望。”
在此,向所有有同感的朋友道歉。
前不久,结识了一位学医的同学。我们把一个当地的饭店错认成了清真寺(别问我为什么,见到了,你就懂了。),于是,我问了他关于信仰的问题。因为在他们国家,几乎全民信教,所以我很好奇作为医学学生,他是怎么看科学和信仰的。其实,在那之前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谨言,但他对信仰的解释让我颇受启发。
他说,作为学医者,他坚信科学,但是,这个世界太复杂,有些事根本无法用科学解释,这样的时候,他就需要信仰。
我问他,“所以,之前你说的心怀希望,指的就是信仰在困境和黑暗中给你的力量吗?”
他点头,然后说,对于人生中的很多事,我们似乎都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可是,那些所谓的答案或许根本不存在。信仰可以把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让我们不必活得那么累。
或许是想到在中国宗教信仰并不盛行,他接着说,“你可以把任何你想要相信的事物作为自己的信仰,比如大自然。它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力量。”
以前,我相信“梦想”,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我眼下的拧巴或许就是因为心里那个曾经置放“梦想”的地方空了。朋友说得很对,人总需要相信着什么,才能获得力量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