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作者: 萧少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21:43 被阅读62次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小说家Patricia Highsmith在美国曾极具争议的,据说其生母及养父之间的关系充满着紧张与争执,这种紧张的“不稳定”的情绪催生出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在一个孩童看来,容易形成释放与收敛的精神紊乱,于是,一个孩子的“我”开始了漫长的逃避,就如同西西弗斯那般转而去做那些重复的,枯燥的,却又是极为安全的事情。

    美少年那喀索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化作水仙。在一个健全的家庭的孩子,当他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难免会进入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这本身就会带来某种“戾气”: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自我意识中会对镜像中的自己产生天然的敌意。而“自恋”与“同性恋”就蕴藏在这层敌意之中,欺骗在自我意识中开始趋于崇高,并撒下宏网,捕捉生活的缝隙。

    Patricia Highsmith用写作去捕捉,去做一些“滚巨石”以外的事情。她试图重新理清儿童时代的精神困境。我们知道,镜像具有长期的后遗症(痛苦而无法挽回地),或以回顾的方式弥补,或以冲破的方式重塑。这些“经验”“印象”和“记忆”之痕,会通过文字(能指),被重新评估。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Patricia Highsmith

    故事的主体发生在意大利——尊敬的Anthony Minghella似乎更乐意去描述那些曾经的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样是记忆,地域本身就代表着某种诱惑,故乡,那是多么带有诱惑力的词语,而在电影中,故乡变成了异乡,这不是带着离别愁绪的异乡,而是带着“故乡”标签的异乡。很明显,这是“小写他者”的暗示。

    Matt Damon饰演的Tom Ripley出身平凡,生活也索然无味,他在剧院工作,却不甘于枯燥的人生,他在剧场谢幕之后偷偷地弹起了钢琴,他的欲望是站在舞台中央,成为上流之子,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服,于是穿着它参加了一个上流派对。

    作为症候,自我催眠首先需要暗示,Tom需要一件衣服,或是钢琴,或是别的什么存在的摸得着的东西来获得信心,而在新南锡派看来,一切暗示都是自暗示,这也就意味着,他一方面要进行深度的自我催眠,一方面还要试图去催眠他者,催眠这个环境——那个空无一人的剧场,他的想象中那可是座无虚席。现阶段,他的对象,也就是那个他者,仍然是一个假象的无目的的存在,直到有个老头向他问话,他说,哇,您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这句问话表明了催眠的成功,同时也表明了这个老头也存在着自暗示,即他希望能认识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暗示的内心自然也是欲望,双方在不同的欲望区间中偶合,因此一个虚空的假象的小写的他者,在一瞬间捕捉到了成为大写他者的可能性:富商老头委托他去劝导“同样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儿子Dickie Greenleaf(Jude Law饰)从意大利回美国继承事业,陪伴父母。

    这个时候,也就是在抵达意大利之前的一段时间,Tom毫无疑问都在学习如何与Dickie打交道,他学习爵士乐的目的并非是因为去获得这区区的5000美金,而是在寻找具体的某一个他者的时候获得快感,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抵达意大利时让刚刚结实的富家女认为他就是Dickie Greenleaf。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Anthony Minghella

    我们知道当一个婴儿试图从镜像的我转向社会的我时,才会开始朝理解自我本质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Tom在这个阶段的转变是不彻底的,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我无法将镜像的我彻底驱离。而当Tom遇见了Dickie时,他就深深地迷恋上了他的身材、相貌以及关于他的一切。他此行的目的无外乎是将Dickie骗回顾,但更为强烈的欲望在于找到了那个具体的大写的他者。大写的他者会不可抑制地去侵凌虚空的自我本体,直至将其填满,而在现实中则表现为Tom不断去试图成为Dick,从接近到觊觎再到模仿,进而形成了完整的镜像:

    作为他者的DickieGreenleaf→(侵凌)→作为主体的Tom Ripley

    作为主体的TomRipley→(成为)→作为他者的Dickie Greenleaf

    从学理上说,镜像期的体验创造出一种双重存在,自我和他者彼此作用,相互对立,其本质是一种自恋:一不小心,看到了水中的貌美的自己。更可怕的是,这种单向的镜像关系一旦建成是永远不可能消除,并且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成为某种攻击行为,“敌意”将会势不可挡。

    当Tom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将对于成为他者的那份渴求转化成了“来比多”,而当被拒绝时,渴求也就需要另辟蹊径了。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Matt Damon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时,Tom的症候并非双重人格,在耶勒的研究中,双重人格一般有一重处于健康状态,有一重处于病态,在健康状态下记得病态,而病态下却不记得健康状态。

    相对于双重性格,Tom离偏执狂更为接近,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去钻进Dickie的肚子里,他享受地下爵士乐,去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话,还签同样的名字,当Patricia Highsmith从女性视角出发去描述的男性三角畸恋时,所有偏执狂该有的固执、嫉妒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统统都被删减掉了,也就是说在女性视角下,女性扮演者是容易被忽略的,因为提起女性扮演者往往会隐约地指向自己,因此,正本电影从来没有在攻与受中做出选择。

    再说Dickie,他的症候相对简单,他对“回美国”的否定表面了他对父亲这个能指的排斥,在全剧中,Dickie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父亲,因此,父亲仅仅作为一个能指而存在,他的名字从来没有成为Dickie的他者,当父亲被反复提起时,Dickie会优先处于某种虚拟的精神状态,直到Tom,作为父亲代言者的出现:

    作为主体的Dickie→(排斥)→作为他者的父亲

    作为主体的Dickie→(排斥)→作为他者的父亲的代言人Tom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本应是“互为镜像”的双方,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浪漫的断背山,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偏执的恶化。最后Tom也因此将Dickie杀死,完成了彻底的取而代之。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Jude Law

    故事并没有结束,在女性作家的书写下,天才Tom缜密的心思不仅令人咋舌,其冷静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惊讶。从此,他过起了Dickie的生活,在美丽的富家女面前他就是Dickie,而在Dickie女友Marge面前则扮演起了Dickie的代言人,这两种身份,起码在象征域达到了统一。

    天才Tom在两个身份间游离,自我主体却在他者的阴影下荡然无存,他无法接受猜忌,因此当Dickie的朋友对他产生怀疑时,毅然杀之,并且以书信的形式将他所扮演的Dickie再次杀死。而这种双重死亡似乎宣告了主体的到来,是的,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自我意识将随着他者的死亡而产生,但是,“后遗”似乎又在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警惕来自他者的侵凌。

    当一切似乎风平浪静了:来自警察的调查被推翻了;来自Dickie之父,也就是那个老头的调查也因为偶然而相互妥协;甚至来自因一枚戒指而知晓真相的Marge的指控,也在“无人相信”的尴尬中收场。Tom因此离开了意大利,他开始了Tom的生活,就在他与男友准备新生活时,富家女的出现让Tom重新放弃了自我,这种放弃来源于哪里,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至少他以实际行动诉说着对他者身份的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个扮演者只有能在目击者不在场的前提下才能存活,而影片的情况却又微妙至极:一个自我只有在对于扮演者的目击者不在场的前提下才能存活。这种逆向的扮演,又何尝不是镜像的再次发生呢?

    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The Talented Mr. Ripley)

    他在离开意大利的船上遇到了富家女Meredith,那个把他当做Dickie来爱恋的人。她的到来唤起了本该被驱赶到一边的他者,Tom再次毫不犹豫地被Dickie的他者吞噬,并吻了Meredith。

    而此时,隐喻未来美满幸福的男友Peter看见了,但是依旧温柔,没有追究。可那又如何,他在角色扮演的现场被撞破——这对于扮演者而言就意味着无法存活。偏执狂无法隐忍这一点,所有模棱两可的东西都应该被无条件毁灭,这种毁灭同样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再次否定,进而必将往复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镜像后遗:Ripley的分裂症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lr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