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你缺席,我的成长亦不缺你。
过年的时候发现这么一个现象,那些一年到头都不在家的父母,过年回来几天特别“爱”孩子,同时,也对孩子要求特别多。
似乎这种集中补偿,可以挽回这一年里他们对孩子的亏欠。
当然,他们离开孩子的理由在我们看来也很合理:赚钱养家。
然而,问题在于他们一遍遍的忽视孩子希望他们身边的诉求,特别是被爷爷奶奶照顾却并不疼爱他们的家庭。
这是留守儿童通常面对的困境。
父母离开孩子和自己所在城市,去外地打工,这是经济发展区域化导致的结果。
钱多的地方永远人头攒动。
特别是90年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留守儿童司空见惯。
随着现在城镇一体化建设,这种趋势有所反转,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依旧大量存在。
再加上信息的广泛传播(文化形式的更新,也改变了我们的心理结构),现在的留守儿童承担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你的父母不在家”,在以前是常态,现在却是个例。
特殊的个体会不自觉的引起自己或他人的关注。
当家长会上,别人的孩子都是父母,而自己是爷爷奶奶的时候,这种差别会暗示自己的不一样。
这些差别虽然存在,但并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外在的问题最好解决,难题却是不易看到的。就像急性病总比同类型的慢性病好医治一样。
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才是需要我们关心的。
与我看来,那些一年到头不在家,过年回来几天的父母,还真没有资格要求孩子听这听那的。
因为长时间的缺席,他们并不懂孩子的心理状态。所谓的要求或听话,可能让孩子感觉异常反感。
即使现在科技发达,天天视频,也难以消除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
很多异地的情侣和朋友,最后也是各奔东西了。
当父母认为赚钱是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心安理得的在过年这几天对孩子指手画脚。
外出赚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是为了孩子或者多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这是需要审视的结论。
这不是一个父母在身边和赚很多钱谁重要的问题,而是父母的缺失有没有影响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
相比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总是怀有期待而别人能轻易实现的孩子必定承受着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像滴水穿石一样打磨着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