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ience is the companion of wisdom.
下面关于李贺的故事,是我在叫做《王左中右》的微信公众号里读来的。因为文字功底差,而且对这方面的史料完全没概念,下面关于李贺的内容,只是根据人家的文章进行了简单的改写。
李贺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志愿要位列王侯将相,成就一番伟业。
因为立志很早,所以很小就开始努力,并很快就在家乡小有名气。但他知道家乡太小,要建功立业,必须进入大城市才有机会。
于是他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卓绝的文才得到韩愈的赏识,因而名声大噪。
这一年,他才18岁。
但是,世事难料,就在他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他老爸去世了。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他必须放弃考试在家守丧三年。
好不容易熬完三年,李贺急冲冲地准备进京赶考,却不想又出了大乱子。
他因为他的爸爸名字里有“晋”字,和“进士”的“进”同音,而犯了名讳,被禁止参加进士考试。
于是,他再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的阶层突破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因为才气大,最后他被举荐当了个九品小官。
这一年,他才22岁。
22岁,才是我们刚大学毕业的年级,李贺同志已经当官了,虽然是个芝麻官,但是毕竟也是官,比起大部分年轻人,他也算是青年才俊了。
但是,李贺却不以为意,觉得自己的官太小,觉得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大事业”,有感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他开始唉声叹气,郁郁寡欢,整天萎靡不振,哪怕写诗也不能驱走他内心的苦闷。
最后,他因为长年抑郁感伤,于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的一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过早陨落呢?
我们不妨梳理下李贺的一生,再对比下其他几个大诗人。
李贺,18岁名满洛阳,22岁步入仕途。
李白,24岁才离开家乡。
杜甫,24岁才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还落选了。
韩愈,在京城混到29岁,还没谋到一官半职,只能被迫离开,最后34岁才回到长安当了个八品小官。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李贺其实算是大器早成的了。但是他为什么最后落得这个下场呢?
九品小官虽然小,但是毕竟也是官,也是个可以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如果他愿意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将来就一定不会升官吗?就一定不会升为大官吗?就一定不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宏图吗?
不管怎么样,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而且,因为他的确才气过人,这种可能性说不定还很大。
毕竟愿意提拔他做九品官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提拔他做更高的官呢?
那李贺为什么视这些可能性为无物,而选择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呢?
因为,他难以想象,自己从一个九品芝麻官,一个一个梯子往上爬,要爬多少年,才能爬到他满意的官位。
自己的努力只要没有迅速得到理想的回报,他就心术大乱,如丧家之犬。
他想一步登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人生就错在一个字:急。
反观我自己,每一次立下一个大的志向,都会巴不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妻子孩子父母谁都别妨碍我,一门心思地工作,最后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难以工作,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个大计划。我太急了。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中国的两句俗语。
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二是,欲速则不达。
人这辈子想要成,还是慢慢来比较快。耐心是最大的美德。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慢下来。
当然也希望你不要以这篇文章为借口,而选择懈怠和荒废时日。
如果李贺看懂英语,我希望能送几句话:
在《卖掉法拉利的高僧》里,有这么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想成为高手,于是他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找到一位大师,他就问大师说,“师傅,我多长时间能成为您这样的人?”
大师说,“5年。”
小男孩说,“那么长时间啊。要是我加倍努力呢?”
大师说,“10年。”
小男孩一听时间更长了,接着说,“要是我没日没夜地努力呢?”
大师说,“15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