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满分五星)
一本多看上才有的书,属于蓝狮子系列,这个系列都是整理别的书籍的内容提供一些重点的速读类书目,总体水平有所起伏,但不乏一些有启发的内容。
这本书整体本来应该只给两星,但是对我有些启发,就加了一星。我是一个经常记笔记的人,但整体来说笔记的收益却很低,读完这本书后反思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习惯停留在收集阶段,而后续的整理和增补太少,笔记就变成了知识堆,而不是知识网,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读书的历程,所以我决定,每天解读一本书到一百本之后停下一段时间,开始整理自己的知识笔记,把零散的思考整合起来。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笔记的作用
笔记本身可以算作思考的延伸工具,在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会发现,真正拓展思维的技术其实少之又少,而笔记则是一个随着书写出现一直未曾被取代的最搞笑的技术。
因为笔记的属性很好的符合了信息编码的要求,从生理上借助书写的过程帮助大脑重新构建记忆结构,也以书写为锚点形成了一定的记忆强化;从信息本身来说,高效的记录方式可以实现对庞杂信息的重新编码,以更符合我们个人认知结构的方式规整起来。
我曾经被“任何的记录方法都需要占据一部分记忆资源为代价”所误导,没有意识到高效的编码方式带来的容量提升实际上是指数级别的,相比而言它们占据的资源微不足道。
二、好的笔记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待办事项的用法的内容,我会简省掉它们只关注笔记帮助思考的作用。
实际上好的笔记是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有人愿意叫知识管理这样高大上也行),笔记的记录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整体来看好的笔记需要方便记录,便于整理,可以追溯这三个特点。
方便记录指的是要能够快速记录,有助于快速记录信息,而记录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形成符合自己记忆习惯的方式,比如六点半到火车站可以简化为6:00火车站,而一些自己常用的语句也可以做相应的简略,实际上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压缩。
便于整理,就回归到了笔记长期的作用上,它是为了帮助我们整理思考过程,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要求笔记必须同样是可以流动的,纸质笔记就联系用活页,而电子笔记则没有这个担心,但记录过程中都要敢于留白,只抓住最有价值的点,留下空白让回看时有思考的空间,做反省。
可追溯的意义在于,每次笔记的修改都进行记录,将会让我们在长时间以后回看时可以找到当时思考的路径而不是只有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对比思考过程中可能的问题。
三、一些见解。
笔记工具最大的作用其实在于反思的过程,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思考的截图和切面,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看就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及时反馈的基础,然而这个反馈和别的有所不同的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接受,可惜大家包括我都不怎么能意识得到重新整理的意义,只觉得麻烦。
就像《巅峰体验》中所说的,有意的设计过程,虽然会让我们体验更多的痛苦,却也会让我们的收获更可逾期,读完书就放下的方法也可以有收获,但是那样的所得只是种低效的模式,而主动去整理虽然痛苦,却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