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年浩瀚的历史就在人的弹指一挥间,划上了昨天的休止符。
我不知道究竟是时间在流逝,还是历史在前进,一切就像影片中的幻灯片一张张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似的。
重读孔子,重新走进心灵的一隅,才发现他跟我们很远很远,远得让人不可企及。伴随着两千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孔夫子及其几个随行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访问列国的道路,那一刻,我不知道他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开始了旅程,一去就是十四年,多么漫长而艰难的十四年啊。
这位饱经苍桑的老人以圣人的情绪怀抱着“仁政德治”的理想,期盼着寻找到一位明君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他不辞辛劳,经风历雨在各诸侯国奔波,然而,当时各诸侯争霸,天下动荡,在那样动乱的时代背景里,注定了他的理想只能是镜花水月,根本就不可能有那样一个平台去实现他的梦想。那是孔子功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历史的光环上,有许许多多的君主帝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遗忘,可孔夫子的名字印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里,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一起成长。
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在他晚年穷苦潦倒,他却潜心研究和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至今我们仍受益无穷。
我们不得不为他严谨治学、传承文化的精神和态度所敬佩与感动,正如苏联作家伊万诺夫说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和珍贵文献的认真保护者。”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囊括万千,是和中国人民千百年精神文化的发展相互联系的,我们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深邃思想遨游。孔子的思想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及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影响了世界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哲学等领域。日本《万有大百科》事典说:“孔子的思想是彻底地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孔子是把全人类当做一个大家庭的,他希望能够实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可是为什么那些的怂恿者怎么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和谐世界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献整理专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历来被冠以“万世师表”。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创私学。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仍然值得提倡和借鉴。孔子一生用四五十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持久努力,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开创的平民教育使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教育形式,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对当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但是遗憾的是他轻视妇女,在她号称的三千弟子中就没有一个女弟子,这无疑使妇女的地位和思想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后来的“三从”“四德”“七出”,给妇女带上了枷锁,使她们的地位更低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这些思想就像毒瘤,刺痛了妇女,束缚了妇女。
这是孔子的缺陷,也是时代的缺陷。终而至于成了命运的悲剧,然而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斥责一个2000多年前的老人,那岂不是我们之过,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求全责备呢?只是到底该赞美、歌颂你,还是讨厌你,也许时间是最好的明证。
千秋的功与过,都让它随风而逝,响彻成每个人心底最愉悦的天籁之音,虔诚地用一颗纯净的,不拘世俗的心聆听智者的教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