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记忆感觉过好奇,想没想过要更深地了解记忆,会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记忆而感觉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事记住了,而有些事却很容易就忘记了呢?本章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记忆的秘密吧。
在学习本章前,我有必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在记忆研究史上一个最有名的案例,因为后来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提到。
1953年,亨利27岁,外科医生为了治疗他严重的癫痫病,切除了他的海马、大部分的杏仁核和一部分的颞叶。手术很成功,亨利的癫痫果真得到了缓解,但是这也产生了一项严重的副作用——他不在记得超过15分钟的新的经验。虽然他可能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相同的杂志,不能回忆最近一次吃了些什么。但很奇怪,亨利仍然喜欢玩一些他手术之前很早就学会的技能游戏,比如说填字游戏。虽然他知道自己有记忆上的问题,但他仍然保持着愉悦的心情。亨利甚至对研究了他十几年的科研人员都没法记住,却偶尔能够想起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也正因为他无法识别自己的脸,他经常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亨利可以学习做新的事情,但他却无法记住学习做这些事时的情景。
2008年,82岁的亨利去世,但他却给科学留下了最宝贵的礼物——他的记忆。
第一节的内容不多,但一些概念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并熟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本篇以下笔记会以概念叙述为主。
[外显记忆]有意识地去回想一件事或者一个信息被称作外显记忆。
[回忆与再认]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进行测量。
第一种是测试回忆——一种提取并再现之前经历过的信息的能力。
第二种是测试再认——一种识别先前观察过、阅读过或者是听说过的信息能力。也就是说,信息会提供给你,你需要做的是判断是新的信息还是旧的信息,或者判断正确与否。人们在视觉图象的再认上往往表现得很好。在大部分情况下,再认比回忆更简单。
[内隐记忆]有时,即使我们并未有意识或有目的性地记住过去经历的事件,但这些事件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种现象称为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出现(上一章有讲)。
为了理解这种记忆,研究者不能像测试回忆和再认一样测量外显记忆,必须通过间接的方法。例如通过启动的方式来评估内隐记忆,让参与者先去阅读或听相关的信息,然后来看这些信息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在另一项任何中的表现。
[记忆模型]尽管人们经常将记忆看成一项单一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我的记忆太差了”,但实际上记忆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能力和加工过程。像电脑一样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在大部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存储常常发生在三个记忆交互系统中,即感觉登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登记,可以保持输入的信息一两秒,直到信息被进一步加工。
工作记忆,也称短时记忆,能够保持少量的信息长达30秒,除非有意地努力保持信息更长时间。
长时记忆,更长时间的信息存储,从短时间的几分钟到长达几十年。
信息从感觉登记传到工作记忆然后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来回交换信息的这种信息加工模型称为信息加工的三箱模型。
人脑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以平行加工的方式同时加工多种信息。它在同一时间识别各种模式而不是一系列顺序,并且新信息感知、语言产生和记忆搜索发生在同一时间。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DP]许多认知科学家偏向于平行分布加工模型。与信息流向的表征方式不同,平行分布模型许多“箱子”分布在不同的层,每个箱子之间及不同层的箱子之间相互联系,更像是一张网而不是一个线性流程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