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9cfb7ee443bdd889.jpg)
阅读时间:2023年6月26-28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1984》
阅读范围: 第一部
这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小说,特定的、想象中的、极端的环境,映射了许多社会现实,当年曾因为讲的太露骨而成为“禁书”。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读懂每个细节的意思,更枉论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了。以下的内容只是我浅显的理解和印象深刻的片段的梳理,旨在理清楚自己的思绪,待我更加成熟后再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吧。
第一章
书中的主要内容:介绍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海报、不听播报还能收集影音的“电子屏”、破败的居住环境和简陋的吃食。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人们都带着面具生活。“除了头颅之内的几立方厘米,一切都不属于你自己。”于是,温斯顿偷摸买来日记本,冒着被“蒸发”的危险,记录所见所闻,抒发情绪。写给谁?写给未来吗?
第一章主要是交代故事背景和环境,压抑、荒诞又似乎熟悉,为此后背隐隐发凉。温斯顿的记录和看不惯的思考,正是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社会的“荒诞”。
触动我的点:“仇恨会”部分,每天人们都歇斯底里的对教育片中的敌人愤怒,这是一种给“电子屏”的表演吗?温斯顿的愤怒“溜号”了它指向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并同样希望通过诉诸B力去解决它(我说的十分含蓄了,不懂得去看原文)。
这让我的脑中蹦出了一个词“集体无意识”。“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真的是目标一致的吗?还是打着“伟大”的旗号去宣泄自己的愤怒呢?这到底是让我们对目标更坚定,还是在强化发泄不满的途径呢?
第二章
书中的内容:主人公去邻居家帮忙疏通下水道,为我们展现了带着孩子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太太的疲惫、孩子们的日常“游戏”。温斯顿甚至预测了这一家人的未来。
触动我的点: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和对“假想敌”的态度。我们小时候男孩们也都玩过“骑马打仗”的游戏,可是这个书中这个程度的“对战”是让人瞠目的。主人公甚至预言“养那样的孩子,那个可怜的女人过的一定是提心吊胆的生活。再过一两年,他们便会日夜监视她,以图发现任何Y端思想的征兆。”照进现实,不知道还有谁记得那段历史,他们被称为“小兵”、“小将”……
第三章
书中内容:梦,层层叠叠的梦,温斯顿梦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梦到了童年,梦到了黑发女孩。是残存的对过去的记忆吗?还是自己潜意识里的渴望。现实与记忆对抗,在书中被称为“双重思想”。
触动我的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只能保持模糊的对于细节的记忆,当被告知事情的全貌时,人们也会怀疑自己的记忆错乱。“谁掌握历史,谁就掌握未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历史。”
第四章
书中的内容:介绍了温斯顿的工作内容,修改数据、剔除和“被蒸发者”相关的报道,也就是打扮历史的成员之一。这一章是对上一章的延伸,告诉我们宣布正统思想的方式。
触动我的点:以前我只以为修改只是删删减减,给事件的意义定调子,这次有见识了“无中生有”的部分,“现实中从未存在过,如今却存在于过去”。“死人可以被创造出来,活人却不行。”我们该靠什么认识过去的自己呢?记忆吗?报道吗?别人的口述吗?
第五章
书中的内容:食堂里的聊天,一个字典编译者对语言逻辑的分析,太露骨了迟早要被“蒸发”掉。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电子屏”里欣欣向荣的报道,在如此天差地别的对比下,依然有人大声赞美着,他们一定是没有记忆的人,可能连现在的感知也没有。
触动我的点:1、大洋国的官方语言“新话”的特点是尽可能的“消灭单词”,不如“好”的反义词“坏”被“不好”代替。词汇越简单语言中的艺术就越来越贫乏,最终真正的知识也会随之消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支持古代诗歌、不提倡网络用语简称、缩写的原因吧,保持语言、艺术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活的多样性。
2、一个戏剧性的报道。现实是把巧克力的配额从30克减到了20克,而报道中确实“老大哥”把巧克力的配额从10克提高到了20克。可笑的是正在经历这些的人们居然忘记了就在昨天自己还能领到30克这个事实,而为“老大哥”的英明而欢呼。这里的人当真是没有记忆的,只会无意识的支持正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