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健身房,一遍在跑步机上慢跑,一边脑子里转着的思绪顺着就跑没影了
首先是看周围的人,体型几乎是没有那种胖的需要减肥的,也没有那种体虚到需要增强体质的。也就是说,真正去健身的,恰恰不是那些需要去健身的,反而是那些体型适中,身强体壮的倒是勤练不辍……这是否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呢?
其实也平常了,若是能坚持锻炼,自然不会体虚或肥胖;而有这样体型的,往往锻炼起来不怎么勤勉……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来:
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的话,与之相似的还有《圣经》中《马太福音》的一段话: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但是这种不公平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明明对手已经站在了不公平的优势端,却还比我更努力,我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这个社会不会不给我活路——至少饿不死我——但是想要生活的更好,你不付出努力怎么行?
就算你要神保佑,好歹你也得祈祷一下吧……
最初看到那两句话是在凤歌的小说《昆仑》中,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小说,不管是里面对于算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数学——的一些阐述,还是梁萧对于家国的思考,都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看世界的角度。
它不是一部名著,但是对我的影响远在名著之上。
一个人获取知识和感悟的能力也是分层次的,所谓曲高和寡,一般人很难去理解太过高雅或者深邃的思想,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读《昆仑》的时候还是处于中学阶段,所以对一本通俗易懂的小说来说,理解起来,远比高深莫测的名著来的更容易些。
其实我也曾想过是否应该重读《昆仑》,二十多岁的年龄,重读起来或许收获会更多一些。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因为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自称把《红楼梦》反反复复读了六遍,每一次收获都不一样。我无从验证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在这些年的成长中,往往某些问题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过得些许时间之后,阅历有所增加,才终能领会其中内涵。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境界,是层次,只有境界层次提升了,所能够领悟的东西才会更多。
有的人,终其一生,停留在某个阶段,不曾持续成长,何其可悲。若是自得其乐,那便不足为我这般外人道也。
我来健身房是为了弥补一个缺憾,因为打自小学时代就开始在体育课上偷懒,课余时间也甚少运动,体育老师管教松散,我也乐得轻松自在。但是随着年龄逐渐步入二十多岁的的阶段,开始逐渐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健不健康、得不得病的区别,也是生活质量的区别。
身强体壮的人虽不见得就一定长寿,但其生活的每一天都自在得多,能跑能跳、能吃能喝,这在年轻的时候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多跟老人接触你就会知道,对年迈的老人来说,这也是弥足珍贵的。而某些体弱多病的老人,老来具是悲,有病万事休,哪有自在可言?
有些苦,早晚是要受的。早些受了,得以安享晚年,仗着年轻,总是能够挺过去的;早年间逃了,也不意味着你真就能避得开,若是等你年迈时再次袭来,老态龙钟的你,还能挺的过去么?
就像有人工作的时候,这个不会,那个麻烦,到头来,除了偷懒的水平渐高,恐怕也只有年龄随之增长了吧。待得更年轻,精力更充沛的新一代入职,你拿什么跟他们争?
这个年龄意识到这个事儿倒是不算晚,还来得及补救
这不,开始去健身房了……
这不,开始知道读书学习了……
这不,开始在简书上捣腾文字了……
这不,我在一天天变得更让我觉得满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