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赋的奠基人是屈原,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写于流放期间,其中《九章》是典型的流浪者之歌。而《招魂》和《大招》以巫歌形式写成,与屈原流浪生活有直接关系,可视为《九章》的补充。这两组作品相互呼应,构成流浪和回归的交响乐章。
这些流浪赋的基调和写法,是大力渲染流浪地的荒凉遥远,后代如柳宗元《惩咎赋》《闵生赋》、刘禹锡《楚望赋》都如此。但也有展现寄寓地美好环境的写法,如王粲《登楼赋》、明代丘濬《怀乡赋》、明代徐祯卿《怀归赋》。
综观中国古代辞赋,流浪感可以来自身处逆境、遭到贬谪的文人,也可以来自养尊处优的高官显宦。逆境、困境有流浪感,顺境、佳境也有流浪感。
人的流浪感由空间迁徙生成,也有由时间流逝所引发。如鲍照《观漏赋》、薛道衡《宴喜赋》、李世民《感旧赋》、汤显祖《青雪楼赋》、江淹《江上之山赋》,这种流浪感属于宇宙观、人生观层面,具有较大的深度。
虽然流浪感缘于或迁徙、或贬谪、或游宦、或光阴流逝,但最为惨痛的是国家破灭时的逃亡与俘虏,如蔡琰《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庾信《哀江南赋》、夏完淳《大哀赋》、黄宗羲《避地赋》,不仅无家可归,而且精神上也无所依傍,成为精神荒原上的流浪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