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用"堵"的办法,而是应用“顺势利导”从而成功了。
表面上大禹治水的成功,只是简单的把由“堵”变为“疏”的方法而已,但实质上却是对水的本质有着更深刻的认知。
我们要做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相应事物的本质特征。
水的本性是什么?
水如民之言,常处低微之地,滋化诸灵,流于四方,不与万物相难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环之,是有洼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峤山,水绕而穿之,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为其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本性也。
水善于处下,它流于四方滋养润化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互对抗,水遇到山不会硬刚,而是绕山而过,水遇洼地与田地,不会嫌弃其低洼,而是甘居低处平之、注之。水的本性是至清、至善、至柔、至弱的。
所以,水的本性是无害的,但是,水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的灾难,究其根本并不在水的本身。
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物,易为众灵轻而下视之,假而利欺之,巧而取夺之,截而断引之,水可至柔弱清善,亦可至坚强。水之强,一曰聚,二曰势,此二者得成,纵有万土之基,冲而毁之,纵有铜墙铁壁,淹而埋之。
水的本性是至清、至善、至柔、至弱的,问题就出在人的身上,人的本性会对善弱的水做出轻视、欺骗、夺取、截断的行径。
那么,本来柔弱、不与万物相害的水就变得坚强起来。
因为一旦水集聚成势,即使有万土之基和铜墙铁壁也会被冲毁和淹没。
水是如何聚集的呢?
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
水的集聚是由于堵的结果。
人们用土石堵住水,短期来看是成功的,但是,水却因为堵而慢慢集聚力量,当积累一定程度就会再次涌出,那么,人们只能把土石加高加厚,而水就会在此基础上继续集聚,蕴含的能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再怎么加高加厚土石也有尽头的那一天,而水的集聚之势却永无止尽,所以,早晚有一天,水会再次破土石喷涌而出,更可怕的是,水经过长时间的集聚,它的势能变得更强了,来势也更加凶猛,破坏力也就更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鲧用堵的方法开始看似成功了,但是而后水势却一次比一次凶猛。
当明白水的本质和特性后,认识到“水之势,非水之势,堤防之势也”,大禹找到了治水的关键在于“疏”而不是“堵”。
我们有什么启示?
改“堵”为“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水,在其他方面也依然有效。
《学经》:
水之聚,当察而疏之,生灵之意,当顺而导之,民众之言,当宣之使言,无有聚其大,堵而截之,甚于水焉。
水需要疏导,人们的意愿也需要顺应和疏导,民众的声音要让他们发出来,这样就不会聚集变大,如果堵截住人们的意愿和言论,聚集成势后的危害,会比水灾还要大。
与“水”相关联便是“土”,人们常把“水土”放在一起。
《书·舜典》:
“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意思是:舜帝说:“好啊!禹,你曾经平定水土,还要努力做好百揆这件事啊!
土的特性是么?
土可承载万物,是生养万物之基。
《学经》说:
土如民之行,常处低微之方,生养诸物,偏安于一隅,演诸财为民用也。
土处在低微的地方,生养万物,可以为人们带来持久的财富。
《素问·五常政大论》:
土曰备化。
张景岳注:土含万物,无所不备;土生万物,无所不化。
由此可见,土可以承载万物、生养万物。
所以,水土对于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到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存亡。
普天之下,莫非水土之疆也,水塞不疏,土无所演,则山崩川竭焉。禹开九道,非移土之功,令万民生养之功也;禹疏九川,非治水之功,乃疏万民之怨矣。
天底下除了土就是水,如果水被堵塞,土地流失,那么就会山崩地裂,江海枯竭。
大禹建造九道,疏通九川并不只是移动了土石而已,实质上是给了人们生养的机会,排解了人们心中的怨恨。
所以,水土是万物生养的根基,“水土之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我们认识到其本质规律,若应用得当,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幸福和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2541/796d29ea018abbe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