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作者: hmaccelerate | 来源:发表于2016-01-03 18:28 被阅读4331次

    今天,我看了一本新书,它的名字叫做《学会提问》。这本书是一本教人学会提问,继而学会思考的书,能训练人的批判性思维。在这信息繁琐的世界,我们是要全盘接受,还是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学习。我相信大家都会选择第二个,谁也不想自己的大脑变成信息的跑马场,没有自己的主见。

    我看了第一章的内容,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主要说的是学会提出好问题,有时候,我们不能有效快速地获得答案,可能是我们没有学会正确地提问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地提问方式,我们的思路可能也会出错。第一章介绍了我们有两种思维,第一种是海绵式思维,也就是对所有知识不加思考地全部接受,第二种是淘金式思维,也就是批判式思维,学会有限度、有条件地学习知识。批判性地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批判性思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积极主动地提问,第二个是有一套关联、环环相套的关键问题意识,第三个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关键的能力。这本书就是培养我们这种能力,希望大家能够看看这本书,让自己也有系统性的思考方式。

    今天,我看了第二章,这一章的名称是“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描述性论题,常见形式有: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种是规定性论题,常见形式有:应不应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到从一个人的表达中找到他的论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他要告诉我们的结论中推导出论题。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价。

    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观点,它是基于一系列、有层次的观点,而没有推理过程的断言是纯观点。

    找到结论有线索(方法)可循:1.问问论题是什么 2.找到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通常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记住不可能是结论的东西(数据、例句、定义、背景资料、纯观点)5.检查交流的语句和作者的背景,我们可从此预见作者在论题中的立场6.问问所以呢,结论常常是含蓄的,我们需要问问所以呢,自己得到结论。问一下“作者是不是想要我们从他提供的信息得到结论”。

    这些都是关于逻辑的一些基层的东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看了《学会提问》的第三章,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论证或者推理的重要成分——理由。人只有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这一章主要介绍如何找到理由。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经常有一些提示词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就是理由,例如:由于、因为等等。

    找到一篇文章的理由并有效地组织他们的一些线索:1.圈出指示词2.给理由编上序号3.在最后,罗列出所有理由。理由是模具,结论因此成型。

    这一章提示我们自己在论证过程中应注意的东西:1.在做出结论要探究种种可能存在的理由 2.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 3.帮助你的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这一章还介绍了论证本身的特点:1.论证必有其目的 2.论证的质量有高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有构成成分(理由和结论)。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看了第4章的大部分。找到结论和理由能为我们提供基本清晰的论证结构,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这些部分的确切含义,我们才能公正、理性地评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注意语言的细节。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含义决定我们是否哦你同意别人的结论。只有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意思,我们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在生活中,许多论证的关键词都有多义,或者不够准确、清晰。

    书中给了我们找准关键词的建议:1.检查论题看看有没有问题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和短语3.留意抽象的词和短语 4.通过与作者不同立场的思考,判断哪些词有歧义。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关键。

    找到了关键词,书中提及我们应该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理解它的真实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抽象、意义不明的关键词多加思考,这样能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

    今天,我读完了第四章。第四章剩下部分介绍的是我们在阅读一段文字,我们应该小心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我们的思维短路。书中还给写作的人一些建议:写作的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用词,作者应该从读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写的文字,因为作者可能对自己的写的文字充分理解,而读者可能因作者的用词有歧义而造成误解。所以作者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自己是想的太理所当然。

    今天,我看了第5章的一部分。第5章讲的主题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生活中,人们在论证中通常不会说出他们的论证的前提(假设),而这些前提是粘合理由和结论的重要因素,这些是推理结构中重要的无形纽带。

    假设通常有这些特征:1.隐藏 2.作者认为理所当然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今天,我阅读了《学会提问》的第五章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介绍了如何找到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理论。这里的价值观假设制度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1.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2.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3.试着提问如果争论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然后又介绍了如何找到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1.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2.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3.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4.将自己置于反对者的立场5.认识到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取理由中提到的好处。6.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做假设

    今天,我看完了第五章的剩下部分,看了第六章的一部分。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前五章主要讲的问题:1.什么是论题和结论2.什么是理由3.哪些词或词组意思不明确4.什么是价值观和描述性假设。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清楚推理过程和大致了解论证的扎实部分和薄弱部分。我们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第六章主要讲解的是被称为谬误的推理过程,教我们如何识破谬误的诡计。

    谬误有三种花招:1.提供的推理需要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2.把那些和结论毫无相关的信息弄得好像有关系3.结论决定前提

    今天,我看了第6章的大半部分。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谬误。

    1.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就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2.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被采用。

    3.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以上的换衣,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

    4.斥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可以接受的。

    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6.诉诸情感谬误:指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7.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不存在。

    8.虚假的两难选择: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9.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个事件。

    10.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细致检查理由。

    11.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证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12.循环论战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当然,生活中还有其他谬误,希望你们能用慧眼识别出来,不被迷惑。

    今天,我看了第七章的一部分。第七章主要围绕证据的效力进行讲解。我们评价一个结论,我们要看它的证据效力好不好。结论质量越高就说明它的证据效力越高。

    书中列出了不同类型的证据类型:1.直觉2.个人经历3.典型案例4.当事人正词5.权威或专家意见6.个人观察7.研究报告8.类比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讲解个人依据、典型案例、当事人正词、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不可靠。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主要讲解的是证据的有效性问题。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准性。所以科学研究跟其他证据相比可靠性是比较大的。

    研究报告能采用吗:a.研究的质量有高有底b.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c.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d.研究人员的个人因素会对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烙上个人的印记。e.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理论f.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而改变g.研究的人为程度到底怎么样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h.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人身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a.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b.对研究者将要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包含足够的多样性。c.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调差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调查本身包含偏见,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有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

    消除偏见的方法:仔细盘查调查的程序,然后再接受调查的结论,确定程序的质量,做出自己的合理的概括。

    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至,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类比往往涉及比较,它们依赖相似度来作为主要类型的证据。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做类比论证。

    类比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蒙蔽我们。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

    如何评价类比:在评价类比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2)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关联。

    相关的共同点和不通电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一个有质量的类比往往拥有更多的相同点,少的不同点。

    今天,我看了第九章的一部分。第九章主要讲对于用因果推理出的证据有没有替代原因。

    今天,对于这本书,突然有了一个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处于一种默认的状态,我们从来没有过强烈的主动地提问各种事实或者说法。面对各种事实,我们想要评判他们,可是却没有任何思路,我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发散出去。只有提问了,才有接下来的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事后归因谬误。事后归因谬误指的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是一个巧合。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推理方式,我们应该学会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替代原因。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第10章主要讨论的是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这样的证据看起来非常动人,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有科学性,可实际上统计数据能而且经常撒谎,它们不必然就证明了它们想要证明的一切。

    在我们相信统计数据之前,我们要先对数据的来源和采集可靠度评判一下。任何统计数据都要求将十分准确地识别出来,可实际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的来源可能存在错误,采集的方法也有可能谬误。所以,统计数据有时并不能说明什么。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值,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平均值会欺骗人。平均值也分很多种:第一种是所有数值加起来,除以平均数;第二种是中位数;第三种是众数。当我们看到一个平均值,我们要问一下这个究竟是哪一种。平均值的不同含义会对信息的意义造成怎样的改变。了解一个事物的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人们经常会用统计数据证明些什么,但是他们只拿出了部分数据,没有对数据有更多的说明,省略了许多数据,这是一种欺骗。所以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心动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电视广告经常会这个手段。所以当我们遇到数据是,我们一定要问一句:“有什么相关的信息缺失了”。

    有时候数据的不同表述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结论。数据有很多种表现方式:绝对值、相对值等等。这些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觉,可是我们实际思考一下,我们就发现它们表达的实质是一样的。所以对这些数据,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正确地得到结论。

    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我继续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推理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不完整现象,不完整推理在所难免。不完整的的推理出现的理由通常有:a.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b.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训尽快完成 c.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d.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e.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讲的是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1.对于论证,常见的反驳论证 2.遗漏掉的定义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结果、短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lo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