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六朝: 吴、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金陵,人事过眼烟云.留下千古传记和文化. 且说南朝之梁国,有一个文人叫江淹,平生写下不少诗赋.例如“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又如“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虽非盖世名句,却也让后来者不断引用或改写,可知他在当时已很出名了.
江淹到了晚年还坚持写作,可惜越写越差.为什么呢?《南史.江淹传》这么记载:南朝.梁.江淹,晚年文思衰退,曾梦见晋代文士郭璞对他说话:"我放在你处的笔很多年了,现在我要取回."于是江淹从怀中拿出一支彩笔,还返给郭璞.从此之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诗文来. 《江郎才尽》因还笔?这个疑团一直没人去求证,只会互传.后人如宋朝周邦彦也如此填词:“为伊才減江淹,情伤荀债."
想来想去这句话,可能隐喻警语诗人及后学,勿盲从临摹仿写他人,死套硬搬永远不属于自己. 文壇也有是非事,据传,五代后蜀.孟昶曾作一词《玉楼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而北宋.苏轼也写了一词《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只恐流年,暗中偷换."细察两词并作比较,发现他们通篇互相改写.谁是谁非?
名人如此,后学则更易着迷. 青藤常春,先练耐寒;写作常春,需要灵感.灵感源自生活和经历,通过作者的感触抒怀,将之升华为文学艺术. 创作有时会心酸噙泪,只因动了情. “为赋新诗强说愁"是附庸风雅者!因为,没有灵感就没有激情.
《江郎才尽》不是写不出,而是写不好!谈论这个话题,未知大家有何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