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差不多两个礼拜看完了《加油,你是最棒的》,一气呵成。于是关于北京的一切又都回来了,那年懵懂稚嫩的少年气,那年背井离乡的老友们,那年一波三折的追梦人。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那里住着一个你喜欢的人。而我之于北京,却像个初恋,不为一个人,也为一个人。太多欢笑,太多迷茫,太多初次,都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后来,北京都与我无关1 你在北京还好吗?
从14年的盛夏离开北京开始,已经五年了。从未有机会回去过,而这些年关于北京的一切都只能从新闻里听说。听说后来北京的地铁票告别2元时代了,听说北京大兴在建世界第一的机场了,听说五月天又唱回了北京鸟巢了,听说……
听说真美,距离也真美。忽远忽近,若近若离。你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美好的能达到你能想象的最极致的空间里,但它若是没能达到你的预期你也是不知道的,毕竟你看不见。
看着郝泽宇住在半是阳光半地下的地下室里,那种亲切感你知道吗?也许只有待过北京的,住过地下室的人才有体会。可以这么说,谁一开始去北京逐梦,不都是从住地下室出发的呢?大马路上混的体面光鲜的胴体,又有哪一个没住过地下室呢?大概地下室文化也属于北京文化的一种。左邻右舍,早出晚归。洗脸刷牙打个照面,周末休息了在家排队去厨房炒个菜,熟络了还可以拼桌,三两杯酒就结交了一份江湖友谊。
好可惜,在地下室这一块,我掉队了。虽然也住过三环里的小区,也在六环和好友过着老友记般的生活。若说这一路过得多辛苦,真的说不上来。完全是一种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状态。好友在身边,工资也还凑合,没房贷,也不用还信用卡。爸妈的期许是过得快乐就行。到现在想起从前,我都在质疑那时的自己为什么能活得那么无忧无虑,无法无天的?
我爱北京的第二点,大概要算她的包容性了。在这里你能看见五湖四海的人,藏龙卧虎的,但却永远不用有所顾虑别人会另眼相待你。甚至包括在当地的北京原住民,完全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去迎接你。如果你问路恰巧问到了当地人的话,说不夸张的,如果他们当下不忙,都有可能把你送过去。正如那一句歌词“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后来,北京都与我无关2 你的梦想还好吗?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北京是个满地都有梦想的地方。不懂的人说他夸张了,懂得的人微微一笑不说话。不用说,你去北京西站坐个五分钟,大概你就知道了这满地梦想的海口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的。
住在六环的小周,小李,小王……每天抹黑起早,在车站排队挤两个小时的地铁去二环三环的城区上班打卡,这是稀松平常的事。以至于后来我听谁说自己上班要花30分钟坐公交觉得路程太遥远,我不得不笑一笑。知足吧!这是你没去过北京,没有在西直门,东直门换乘还不了解人间疾苦。
你听说过亚洲最大的小区,天通苑小区吗?住了北京大约70万人口,小区内有两站地铁,40多班次的公交线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大概10个上班的工薪阶层里就有1个住在这里。
大概每个怀揣着梦想的人,都觉得这是他们朝圣取经的必经之地。大概每天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乙,他们都背负这一家人,甚至整个村子的幸福使命。他们享受着这个大都市所提供的便捷的一切,也在为这座城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只是后来有些人离开了,原因各种各样,有人因为一段纸短情长的爱情,有人因为郁郁不得志的报复,有人因为家书抵万金的情感羁绊。反正离开的人都会念着她的好,即便往后余生里会听到别的人对于这座城的冷嘲热讽,也会愤愤不平。就像每年冬天都会有人在笑说北京又开始雾霾了,问我当初的北京是怎样的?我很不理解的说,我在的时候哪里有你们谣传得这么夸张,不就是正常的起雾天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后来,我们一道的几个人,都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离开了。有为了爱情,有为了工作,有为了友谊,有为了……现在想想,人生活了这么久,所执念的不过那几样,亲情,友情,和爱情,至于工作和生活,都不过是维系情感的基础条件而已。
有些人在那年别离后,就再也没见过了,偶尔网络上聊个几句,不过岁月静好。有些人也见过一两次,结婚了,有了孩子了,也富态了,但至始至终的亲近感还是存在的。有些人说好的此生不见,还是食言了。他一个电话,我便把曾经的一切芥蒂都放下了。还在想着我们当初到底怎么了?大抵是人老了,也不愿将这芥蒂带进下半生,不过一句“算了吧”。
后来,北京都与我无关3 你的穷开心还好吗?
看着剧集里的他们,每天过得那么穷苦,却依然相信着明天,受伤了就互相安慰,失败了就喝个大醉,睡醒了又重新开始。这种穷开心的精神真的太难得了,这应该也算北京文化里的一种。
我不记得这么多年来,自己是几进北京的?记得第一次觉得这里的生活与自己的定位完全不一样,就收拾了行装,去车站买了一张票准备回去了。后来被家人把票拿走了,出逃未果。好像后来还是走了,关门的刹那,发誓说,下次再来,要么做个旅人,要么做个归人。不管短暂停留也好,把他乡当故乡也好,都要是我自己的北京。
中间有一次是回去上学,在北服的那一阵子过得还算忙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有自己觉得要付诸一生的事业,只是后来觉得把喜爱当成事业不太符合我的人生观就没再继续外,我仍旧感激当初的那个自己。执拗,纯真,坚持着做自己。
第三次大概就是属于我们的老友记了。大家一起在昌平,大冬天的买金鱼买乌龟回去养,乌龟冬眠,他们拿到太阳底下晒,给晒死了,剩到最后一条鱼是在夏天开空调冻死的;也在大街上练摊卖棉拖鞋,生意异常火爆,大概在第二次进货后由于奶奶去世我回了趟老家,他们看着赚了点钱就借口不去出摊;把周边所有的电影院都看了个遍,以及各大商场比较出挑的美食都尝了个遍,记得公司由于我个人的业绩突出,送了两张电影卡,我们在UME的安贞店看了首映日的《归来》,陪着一帮老头老太太……
后来啊!我们都离开了。
走完最后一趟长安街,守着凌晨等日出,看了迄今为止第一场升旗仪式。拖着疲惫的神情,去批发市场买了个拉杆箱,一张午夜的车票,来了上海。
后来,北京都与我无关南锣鼓巷的风景还没逛过,簋街的小龙虾还没尝过,三里屯的酒吧还没进过……
后来,北京都与我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