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静安寺,才会发现这里是一个夜生活极丰富的地区。远远地,循着闪耀的霓虹灯光一眼就能看到百乐门舞厅。
这里便是《情深深,雨蒙蒙》里‘小燕子’打工的地方了。
“玫瑰,玫瑰,最娇艳……”人未进舞厅,悠扬而怀旧的歌声便传了出来,配着墙上悬挂的老上海明星的黑白照片,恍如隔世。
与年轻人追捧的迪斯科舞厅不同,这里并不喧哗,显得有些安静。
若八点半进场,舞池里的人并不多,黄色的射灯打在舞池里,勾勒出舞女们曼妙的身姿,让人不禁回忆起当年百乐门的模样。
1932年百乐门刚建成时,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留下了这样一段传颂一时的诗句:
“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远东第一乐府”的仰慕,能被传颂一时也证明了其中的民心所向。
曾经的百乐门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也称ParamountHall,谐音百乐门)。
建成后的数十年间,因为百乐门的出现,为这个城市市民的娱乐生活和海派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3年百乐门大舞厅正式开业,它外观华丽,内部富丽堂皇,灯光优美璀璨,再加上一流的爵士乐队和红舞女,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争奇斗艳,社交应酬的首选,也因此吸引了无数的社会名流。
它是西人和上等华人的享乐之地,其中昂贵的餐费和门票,也实非中下阶层的人民所能消费得起,据称,百乐门里舞女的工资都为上海普通职工的十倍。在这样一个挥金如土的地方,想没钱都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例行服务,还是包场服务,百乐门舞厅为中外各界提供了一处顶级、富丽的公共聚会场所,或跳舞竞赛,或慈善活动,或社团集会,或婚宴典礼,日有数起,尤其是大型包场活动,主题鲜明,精彩纷呈,富有气势,常令人印象至深。
“执宴舞之牛耳者,舍此而莫属,偏塞之沪西,一跃而车水马龙”
就是当年百乐门盛况的写照。真可谓是上海乃至整个远东的“舞厅之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不仅见证了老上海繁华的都市娱乐生活,承载了时代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建筑并未一直兴盛下去。
由于一味依赖西人主持,片面地走“高消费”的外向型路线,所谓“打肿脸充胖子”。再加上既不顾经济萧条的大背景,又缺乏合理运作的经验,虽然声名日隆,来客数量尚佳,但自身却因开支过于庞大浩繁,年年亏损,以致最终入不敷出。
这家开业不过2年8个月的大成公司百乐门饭店,最终因欠债30多万元,于1936年8月5日宣布倒闭,并向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申请破产,曾经繁华一时的百乐门自此陨落。
1952年百乐门改为红都电影院,逐渐失去了最原始的味道开始沉寂,这一沉寂就是几十年。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岁月未带走这座历史建筑,却带走了它的昔日繁华。
2002年百乐门舞厅重新开张,正好顺应了当时浓烈的上海怀念30年代风,却没有梅开二度,百乐门的风流,终究是雨打风吹去。但这些都不阻止它成为成为老上海的传奇建筑之一。
历史老建筑是城市记忆的符号,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这让我想起在曾经看过的一部《上海的记忆》的纪录片中,关于上海历史老建筑的记忆还有许多,能让人追忆许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