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镯耳
放不下的尊严——读【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当我决定开始阅读《朗读者》的时候,脑海里频繁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一页一页翻过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几年前,我曾看过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生死朗读》。可笑的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生死朗读》是《朗读者》的改编。
我没有养成看电影之前关注剧情介绍的习惯,早知如此,便可对号入座。我得承认,《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因为开场一些违背人伦的情爱镜头让我起初对它有了低俗的认识,继续看下去,才有拨云见日的收获。正如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一样,三部曲按时间顺序来展开,第一部主要讲述15岁男孩米夏与36岁单身女人汉娜相识相恋的过往。第二部就像寻常的情侣一样,相处久了两个人慢慢有了误解和矛盾,汉娜不辞而别,八年时间,音讯全无。第三部是本书的高潮部分,长大后的米夏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旁听,汉娜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汉娜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看守,从一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到最后坦诚一切,为了掩盖自己是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的文盲事实,她承担了所有莫须有的罪行,因此被判终身监禁。
《朗读者》看似在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的忘年恋情,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拷问,对尊严的维护。
在这里,我看到了两个为了尊严而摒弃真相的可怜人,他们看似悲情实则高傲。一个是汉娜,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在她看来,承认文盲比当罪犯更为丢脸,泄露自己是文盲比坦白自己是罪犯更加可怕。
一个是米夏,他是唯一可以挽救汉娜的知情者,然后为了不被揭露那段刻骨铭心的忘年恋,他最终选择了沉默。对他来说背叛一名罪犯不会让他罪孽深重,但是爱上一名罪犯却让他罪责难逃。米夏看似是在帮助汉娜守护一个卑微的秘密,可他又何尝不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呢?
汉娜入狱之后,米夏经历了一场并不幸福的婚姻,他一方面怀念与汉娜相恋的岁月,一方面放不下尊严去探望汉娜,自始至终没有写一封回信给她,在汉娜最需要他拥抱、鼓励的时候,米夏依然保持沉默。他唯一坚持做的便是朗读,从面对面朗读,到录音朗读,直到十八年之后即将出狱的那天,满头白发,身材臃肿的汉娜用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本书里,我最难忘的是米夏面对是否说出真相的抉择时,他与专研哲学的父亲之间那场谈话。
米夏的父亲回溯到问题本源,讲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作为主体而存在,人不甘心沦为客体。哲学遗忘并怠慢了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在大人面前其实是没有尊严的。在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大人的话总是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从内心觉得很不舒畅,一味的顺从仿佛让他们失去了尊严,即便他们知道大人的想法是对的。
有时候,我告诉我的孩子,早晨起床要自己洗脸漱口刷牙并自己穿好校服整理书包,她喜欢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总是在我开始准备发火的时候露出无奈的表情。有一天,我对五岁的女儿说:“你如果不早点准备好就会迟到,妈妈让你穿好鞋子的时候你要马上自己穿好鞋子……”在我很多次用严肃的语气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她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当我听到她对我说:“为什么小孩子什么都要听大人的呢?这真让人伤心。”对照米夏和父亲关于尊严与自由的谈论,我意识到,孩子也有尊严,更何况是大人?
但是对大人来说,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尤其是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时。然而作为一个知情者,我们有必要对当局者陈述利害,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读者》就像这把斧子,它直击我们的心灵身处,让我们思考:一个人的尊严有多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