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教师》章节有感
文|英民中学李娜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这一章是一个一线教师提到自己崇拜的印度总统曼德拉时,朱永新教授所做的回复,文中巧妙的妙地引用了曼德拉的经典语句诠释了曼德拉这本经典的教科书。我对文中朱教授引用的几句名言也深有感触。
我是70后,而且我觉得很多的70后,跟我是一样的情况,当时我们的国家没那么富裕,农民还只是靠种地为生,考上师范跳出农门在当时就是家长们最朴实的愿望。所以能上大学的全都平地矮了一截,中了个中专,于是乎,在那个城市户口视为宝的时期一过,我们马上就变成了最平庸的一类人,做生意的赚了大钱,进政府的做了干部,呆在机关的虽无辉煌也无粘在身上掉不来的疲累。但是除了一拨勇敢地跳入了商海宦途之外,又有几个一穷二白满腹怨言的舍弃自己的岗位的,即使,每天我们都面对同样的面容,讲一节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课本,烦心的问题层出不穷,看好了别人孩子冷落了自己的孩子,琐屑而凌乱的工作日复一日,我们又获得了什么?穿金戴银的固然令人羡慕,车来车往的官宦身份也相当地诱惑我们的功名心。面对这些,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做?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读到这句话,我如梦方醒,原来,我们已经把自己桎梏到了一个无形的牢狱之中,亲手剥夺了属于我们心灵的自由。执教多年我们却不能按时晋级的煎熬,苦心经营的班级却成绩平平的挫败,以为满心都是真诚的付出却得不到学生回报的失落,看看同事出类拔萃自己原地踏步地拖拉,这一切一切像张密密织就的网,挡住了灿烂的阳光,屏蔽了了解世界的信息,让自己不能有一点新鲜的呼吸,这难道不是一座让人窒息的牢狱。教育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天地对待万物是多么的和谐自然,种子能发芽的就发芽,不能发芽的让风儿鸟儿助其传播,长成大树也不从不曾宣扬自己,从不渴望有所得当然也绝不会有让人落寞的失去。对得的企盼让我们痛苦丛生,找不到心灵自由的所在。所以,要想心灵自由,必先以不求得的心态面对事与物,把自己放逐到自然舒畅的原野。
一个自由的人,或说一个体验到自由何等珍贵的人,才会教化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追求自由的人。那么,我们如何自由地释放学生呢?
首先,得让学生学会爱,而不产生怨恨。“如果人们能学会恨,他们也能学会爱。因为对于人的心灵来说,爱比恨来得更加自然。”那么抱怨与仇视从何而来呢?家庭成员之间厚此薄彼的偏爱,因学习方面取得不同成绩别人评价的影响,老师对问题学生有色的评价,学生之间交往产生的罅隙等等,可以这样说,爱从哪里来,恨也从哪里来。在家庭与学校方方面面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学生自然会学会爱与关怀。
那么,如何转化他们的怨恨与敌对呢?曼德拉又告诉我们,“要想与敌人和平,就需与敌人合作,然后他就会变成你的伙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冲突,产生对峙,甚至冰冻僵化时,我们就应该从他最脆弱的角落去安抚他,关心他,融化他,让他对你产生感情,冰山也可以融化。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分享过一个偏执学生转化的故事,他这样写道:其中,最大的教训是,整整一年,我和王銅还没有建立起像我和黄金涛那种彼此信任的感情;其次,我对他批评责备过多,这也使他和我存有抵触情绪”。后来,李老师就抓住了他喜爱打蓝球这一点,推荐他到学校田径队去参加训练,掀开了友好交往的序幕。矛盾中,不是谁强硬到底就是谁的胜利,至柔则至善,柔弱胜刚强。这才真正诠释了曼德拉的另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将精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灵组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组合,深深地影响着有缘成为他的学生。
任性自私的王铜在高三毕业,将通过民主选举得来的市级三好生名额让给了同班的另一个同学,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李老师的爱心与智慧成功地教化了曾经让他伤透脑筋的学生,让他的心灵更加强大而自由。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无求的心态解放自己,用善良与智慧巧妙组合,转化心有怨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那么,教育将会创造一个多么文明和、和谐、自由、强大的未来社会。正如曼德拉所说的,“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改变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