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019/56c6572e1297e90e.png)
不是随时会有充裕的时间安静下来看一期节目,不追剧不追综艺,偶尔会看看《生活大爆炸》之类的美剧。
不过就连《生活大爆炸》在不久前我竟然也看完大结局了,这致使我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还能看什么美剧。
《朗读者》是我喜欢的节目,在这之前我还有一档节目是每期定时会看,那便是《金星秀》。
《金星秀》热播的那两年我挺闲的,所以她每周三晚上播,我每周四或周五必看,期期不落。后来,节目停播了,我遗憾失落了好一阵子。
再后来,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再到现在的《朗读者》。
我觉得这档节目不静下心来是看不下去的,因为没有任何娱乐性。
可就是这样一档节目,每次看的时候总有好些时候是非常想哭的。
有时候是在节目开始,在朗读亭,听着那些人想要读给家人或者爱人的话,有时候是在节目中听到那期的嘉宾讲到动情处。
言语的力量其实是蛮强大的,尤其是配上抑扬顿挫的腔调。
某一瞬间就能撩动心里的某一处神经,像是一种不知名的意识突然被唤醒,得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还有一档节目,我不常看,但我只要看到开场听到开场音乐就会开始想哭。
这档节目是《感动中国》。
我记得当初临考前三天,压力特别大,哭着跟老妈说想弃考。
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对自己极度否定,书也看不下去。
那时候想着,我这样不行啊,我是真的要这样心甘情愿失败吗?
于是第二天中午我给自己好好做了一份蛋炒饭,还煮了一份粥,想彻底放松一下,于是扒拉电脑想着看点什么好呢,就看了一期《感动中国》。
那顿饭我一个人吃了两个小时。
吃到最后蛋炒饭已经冷得下不去口,只得又到微波炉里加热才勉强吃完。
就记得自己当时从节目开场音乐响起就开始哭,一边用纸巾擦鼻涕一边还不忘眼泪啪嗒地抽泣着拿勺子往嘴里塞炒饭吃。
更别提节目中讲到人物事迹的时候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哭,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能哭。
可能跟那段时间的压抑有关,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感,只觉得有无数的想法和念头要表达,可是又不知该怎么表达。
现在我渐渐明白了,是意识的觉醒,是一档优秀的节目带来的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这大概就是政治课本里常提到的,文化的力量,语言文化的力量。
今晚重刷《朗读者》主题词是“痛”。
在我匮乏的人生里,那一小段日子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痛呢?
打不垮的必将使你强大。
但我忽略了,人生是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组成的,这旅程是注定没有终点的,跋涉的高峰随着海拔的升高只会越来越艰难不会越来越宽松。
听节目里俞敏洪说起初考到北大的经历,我渐渐发现一个成功的人背后总有那么一股力量在鼓舞着你。
俞敏洪在两次高考失败后,备考第三次的时候想去补习班,他母亲出去了三天为他联系补习班,三天后回来的那天晚上下了大暴雨。
他母亲在泥地里走路跌倒,回来之后成了泥人,看到母亲的模样,俞敏洪心里一阵心酸,那一刻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知道我已经别无选择。”
对俞敏洪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在听到九十岁高龄的翻译家王智量老先生讲述他和她母亲的故事时也是不禁为之动容。
他最后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母亲,对母亲不好的人不配做人,我能有今天,全是因为我母亲的教育。
我也是,如果没有我的母亲,我也不会在这里,更不会写下这些句子。
我应该顺着自己十五、六岁叛逆期的愿景离开学校,辗转各个地方工作,可能会嫁一个脾气比本事还大的男人,终日悔恨为生计所苦所痛。
很显然,我的母亲避免了我人生早早的饱尝悔恨的痛苦。
每个人似乎都有各自的痛苦,只是每个人面临的境遇不同,痛苦于我们而言,也是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印象深刻的是董卿的一段总结:
“痛苦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要看它对谁来讲,对于温室里的花来讲,对她是灭顶之灾。对于一棵松柏来讲,它如果能够抗过所有的苦难,那才是财富。”
我们要做的是傲霜的松柏,而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有时候羡慕别人的优秀和天资,但又很少看到别人保持优秀背后的付出,像是芭蕾舞演员谭元元。
一晚上学会零基础的舞蹈第二天上台毫差错完美展现或许固然是天资,但能够在优秀之中保持姣姣者的姿态二十三年,又何尝不是几番寒彻骨得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019/61207fc0c99f0628.png)
“但凡得到的,总要付出代价。”
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一股坚定,那是一种自信的昂扬。
她对舞蹈艺术的爱就如海的女儿爱上了王子用声音换取双腿走路一般,每一步像走在刀刃上。
痛,但因为热爱,一切都值得。
正如屠格涅夫所说的:
“你想要获得幸福吗?那你得先学会受苦。”
愿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