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由于家里一位视作唯一的亲人意外离世了,心情一直抑郁、烦躁与自责,曾经一度难以入眠。然而上有老下有下,还要养家糊口,还不能放弃自己,于是唯有自救。
都说阅读、旅行、运动是最好的疗愈方式之一,能迅速做到的就是先阅读了。
一
在刷当当网时,无意发现了《走出剧情》这本书 。单单看书名,并不知道它说什么,看看作者“李雪“,不认识也不了解。只是简单地介绍”李雪“是一名心灵导师,出过一本名为《当遇见一个人》的书,就没有其它信息了,感觉远不如张德芬、武志红等老师出名(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让我下定决心购买下来的,只是介绍里提到的“活在人生的真相里“。是啊,什么是人生的真相?我这么痛苦,真相在哪里?我可以怎么办?
二
李老师的这本书除了序“放下剧本的纠葛“,总共五个章节,分别是”剧情里没有爱“、”清醒地活在真相里“、”不与真相较劲“、”回到内在中心“、”当下就要幸福“。每个章节各有6~7个小节的内容,对于没有一大段阅读时间的人来说非常友好,也实在是很符合我的阅读喜好。
通篇阅读下来,简单易懂,令我惊诧不已的是书中作者例举的事例,无论是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子女之间几乎都曾在我身上出现过或遇见过。实在是一本活生生的现实版各类关系缩影及解法大全呢。
如何改善与内在自己、外在他人的关系模式?这本书会告诉你。三
阅读本书后,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 认清真相,努力走出剧情
剧情在心理学中是指关系模式。
我们与每一个人存在的关系模式,都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这些都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了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体验。
有的人能根据真实的外界,不断修正某些内在剧情;有的人则坚决捍卫自己的某些认知,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也就是“全封闭自体的人”。
联系到自己的性格,比较急躁、粗线条。看完此书后,我慢慢地去觉察自己内在的小孩,发现我的妈妈是非常着急、控制欲较强的人,从小到大包括现在,总喜欢催促他人,而且要求总是过细过高,并要求他人必须按照她的想法一板一眼的来实行, 否则就会经常抱怨、批评与指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急躁、粗线条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就内化了。
认清了背后的真相,就要按作者在书中的方法,努力走出这种剧情。
2、 接纳自己的真实现状,而不是“应该的现状“
在“积极地不改变自己“中,作者提到一个朋友由于内向,设定了目标去改变自己。也提到了自己追求完美,总觉得不优秀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与人,从而会对自己产生否定与怀疑。
为了向自己以外的人证明自己,不断的努力给那个看不见的人看,总走进别人为自己设定的剧情中,看不到内在的自己并不想成为“应该的样子“。
我也会经常产生类似的自我否定与不认可的状态,阅读作者的书后,逐步学习向内觉察自己,去感受与触摸内在的小孩,对她说,一切都没关系,失败就失败吧,不完美就不完美吧。如此一想,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真正体验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要学会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
3、 付出感
这是我深以为然、感同身受的一点,尤其是迈入婚姻关系后,如同我的妈妈一样,希望伴侣能看到我的付出,感恩我的付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还在恋爱时,我早早做好了饭菜等着男友回来享用,等着他的感谢与欣赏。谁知他却告知我有事外出,不吃了。我当即勃然大怒,生气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养育孩子身上,作为父母是最经常有付出感的。比如供他上学、上课外班,前些日子我还在生气为什么要生孩子,为孩子的一事一物操心不已,都没了自我。
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做的一切表现出是“为你好“,这就是最大的谎言。按作者的解说,这种剧情里根本就没有爱,只是付出者的自嗨,付出者对自己的爱。一旦对方未按自己设定好的剧情发展,就会崩溃与失衡。
所以要做好百分之一百地对自己负责,如果有爱,在做这件事时是享受的、心情愉悦的,就不要在乎对方的反应,只管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如果没有爱,就不需要做这件事,比如房间很脏不想搞卫生,那就找钟点工清洁;不想做饭,那就叫外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向内回归,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4、 尊重与允许。
不要想着去改造别人,有改造必然会有反抗。所以要学会区分外在的父母与内在的父母。在童年经历固化的关系模式下,自己向内学习与内在的父母进行和解,外在的父母不要试着去改造,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父母的想法,允许父母的做法——只是要小心不要再走进他们设定好的剧情,围观就好!放过别人,也就是放过自己!
在夫妻、子女关系模式上,要时时肯定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不要期待别人对你的痛苦负责,尊重与允许对方的种种。允许有冲突,但要有和解的能力,一方能递出橄榄枝,一方能接过橄榄枝。
以上,是在阅读《走出剧情》后的最深刻的一些感悟。我已经开始试着向内觉察,寻求与内在自己、外在的他人之间的种种和解。努力做个合格的伴侣、父母与儿女,一同携手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