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上的狗屎

作者: 读女不独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1:18 被阅读8次

    哲学课上的狗屎

     


    01

    我是一个哲学老师,上哲学课是我的日常,可今天的课堂却充满了狗屎!

    学校参加第二批省级示范校评比,评比程序里有校方推荐课展示的内容。我成为了这推荐课的荣誉担当。

    现在,我和学生们正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面前展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

    为什么说是“展演”?因为从官方的层面,这节课只是示范校评比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既然是校方推荐出来了,领导们心知肚明:“脂粉都要往脸上擦。不是千锤百炼的课谁也不会端到桌面上,所以推荐出的课没有不精彩,只有更精彩!”

    如果这节课能让领导们有所回味,有所振奋,那就是成功的一节课了!


    02

    从上课伊始,我就有十二分的把握把这节课上好。这个底气来自于我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来自于我对哲学课一切都是为最好做准备的春种秋收,来自于我与学生们一年来相濡以沫的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这底气来自于接到任务后我以使命召唤的态度对这节课的打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虽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哲学内容,但是她却是披着一张粉红色羊皮的狼。你不仔细端详,不仅是狼,连羊的样子你都分辨不出来。

    所以,我采取了删繁就简、闹中取静的教学策略,以“矛盾”为引子,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上大做文章。

    “同学们好!先给大家说个人,他收藏了很多古代兵器,比如有矛,还有盾。他向我炫耀说自己的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又接着夸他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这时候,同学们已经洞若观火了,就有同学抢先喊出来:“这是自相矛盾(的故事)!”

    我顺水推舟:“矛和盾,在楚人那里是兵器,在我们课堂上就是老师和学生。生活中,矛盾可能比比皆是,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揭开她的真面目。”

    万事开头难。这节课开头如此顺利,下面的教学过程就势如破竹了!


    03

    但是,我的自鸣得意很快就遭到了打击。按照教学惯例,高中课堂虽不能像相声一样讲究说学逗唱,但只要有外来同行或领导听课,你就不能只忙着抖搂干货、一味地铺陈知识,那样不光学生受不了,带着任务来的装模作样听课的大人们更受不了。

    所以老师们知道,作课,上观摩课,一多半得作秀。就是把你的让别人模仿不了超越不了的本事显示出来。要不,一大群人坐在那里陪你玩?

    话是这么说,可作秀真的是不容易。明明是作秀,还得让人看不出来,自然而然地接受,所以,能本色出演的都是老戏骨!

    一般来讲,好课应该是瑕不掩瑜的课,而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有时,这个“微瑕”是授课者预设的,目的是映衬出这节课的“瑜”来。

    所以,我很佩服周瑜的父母,给孩子起名“瑜”就已经胆大包天了,还要在名字前边再加上“周”这个姓,那这个孩子得有多大的能耐和运气才能受用得了?亏他作父亲的还是个洛阳令!《易经》不是告诉过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么?他怎么置若罔闻呢?


    04

    世人都是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本来,现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节观摩课的课堂效果已经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许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吧,我竟然不知死地在课堂的最后给自己挖了个坑。

    之所以这样难为自己,是有个人情结的。我虽是个小老师,可我也有我的教学主张。我的教学主张一贯是:再好的课,如果花拳绣腿,学生们学了用不上,那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这么想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有了独到的思考,还自鸣得意了很长时间。可是后来看到书上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战国〕荀子”

    荀子还算客气的,汉代的刘向更狠:“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所以,我就坚定地认为,如果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不能运用,那就是一个人生了病一样,得治。

    为了检查课堂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个问题探究环节。而正是这个探究,让我险些跳进自己挖的坑里。

    我设计的问题探究是:矛盾普遍性表现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是指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这是个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问题,目的是以问题为工具撬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进而撬动其能力,使学生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好多平时挺活跃的学生竟默不作声,课堂一片哑然。


    05

    冷场是观摩课的大忌,是观摩课的死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知识交流,也有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一旦情感流阻滞,那知识流和信息流的交融也必然受阻。

    我的课堂一向以亲和力见长。也就是说,我还是具备使学生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的。那今天的课堂是怎么了?

    是问题太难,他们驾驭不了?可是这问题明显的是可上可下的啊!

    是情境变了?有那么多大人物观摩,学生们怯场了?

    若是后者的原因,我设计了问题探究那就是挖坑给自己跳,活该!

    脑子里电光石火的,表情得表现得信心十足。正纠结着,一个声音响起了:“老师,矛盾就是差异就是问题就是对立就是斗争,这些我从今早起来到现在,都还没有遇到,是不是说明这断段时间内没有矛盾?

    “你对矛盾还是理解了一些的,但没有对立没有斗争没有差异,不等于就没有矛盾。矛盾的表现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就是说,也许,你今天所遇到的矛盾与以往比可能特殊而已。但是特殊的矛盾也是矛盾呀!”

    “那我今早一出门,就踩到一堆狗屎。这算不算是特殊性的矛盾?”

    这脑洞清奇的提问,百年难得一遇,我何德何能,竟让我遇到了。

    同学们憋不住都笑了起来,听课的大人们把准备下课的表情收了起来,准备看好戏的样子。

    我对学生们的了解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以外,其他如性格品行习惯所知不多。这个学生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是空白,他从没问过什么问题。今天他告诉了我:“蔫人出豹子”。

    他若想刁难老师而提出这个问题,那简直是太有才了!但若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也就该自己给自己下课了。

    曾经听过一节讲教育智慧的讲座,某班学生学过《牛郎织女》后,问老师“为什么是牛郎而不是马郎羊郎”?

    老师说,你们能提出问题,也要努力解决问题,不能有了问题老师一回答就了事。所以几个同学课后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最后,学生们得出比较有信服力的解答:《牛郎织女》是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的,是大众的文化表达。在农业社会里,牛是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甚至是生活伙伴,所以牛成为贫苦农民心中勤劳、踏实、忠诚的形象。

    董勇是勤劳踏实的,像老牛一样,如果改成马郎,他就应该表现得勇猛;改成羊郎的话,就得低眉顺眼,都不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06

    牛郎的问题解决了,我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关系到学校和我个人的形象,绝不能毁于一旦!

    我问同学们:“有没有同学解答下这个问题?”

    可好鞋谁往狗屎上踩?大家面面相觑。

    我说:“其实这是个好问题。能把矛盾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摸到了哲学学习的脉门。”

    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我这样作答。但是这样说的道理何在呀?

    ‘’踩到狗屎是坏事,可你走了狗屎运就不是坏事了!‘’

    突然,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读女不独:这个专题我打算写出一部文集。今天是第一篇以后会有许多后续文。希望大家给予鼓励!😄

      本文标题:哲学课上的狗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eh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