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别》之最后一首。将老了,还要告别老妻上战场。又一悲剧。垂老:将老。垂垂老矣,渐渐老了。很可能等不到老死。若无老妻,老死不老死又怎样?“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悲剧里的悲剧。
古人往往不把妻子当人看的,比如杀妻求将,比如杀妻突围,比如杀妻自尽,总之就是不平等的地位。而诗中老夫老妻相互感情还是蛮好的。“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一个怜悯衣单,一个劝加餐。年轻人不容易懂杜甫为什么选这两个元素。寒,却无衣穿。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到西北下乡体验生活,来客了,大姑娘只能卧在炕上盖着被子遮羞,因为全家只有一条裤子。
再说加餐,想起以前某些村子的风俗。某友结婚,在老家办酒,我们去吃喜酒。吃饭时,饭碗未空,突然从肩后扣过来一碗饭,那时饭量大,两三碗没问题。没料到没完没了,吃撑了还偷袭,直到讨饶。虽然演变成了戏谑,它的来源却是美好的,怕亲戚朋友不好意思假客气而吃不饱,所以主动不打招呼的劝饭。
加餐,曾经是最美好的祝福。一是有饭吃,说明生活遭遇还好;一是吃得下饭,说明身体健康。也是曾经,听说的,有农村人生病了无处治也无钱治,怎么办?他想了个法子,使劲多吃饭,咽不下了,还要吃三口。原理即“我能吃饭,我还健康”,就像廉颇以吃饭证明自己不老。
饥寒问题,只要了解一下过去流通的布票粮票,这取消的年代离得还很近。改开的最大成绩,不,伟大成果,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土门、杏园、邺城都是地名。土门、杏园是主人公要去的前线。“势异邺城”,比以前唐军邺城大败要形势好点,自我安慰,就是在算死的概率,也许不会那么早。刀剑无情,战场上个人的命运可说不定。更叹人生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饥寒衰老病残。
战争的激烈,打到需要“万国尽征戍”,《说文》曰:“邑,国也。”邑就是国。而“国”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万国指国内所有地区,这意思现代汉语里没有了。“烽火”、“积尸”、“流血”,一个腥、一个丹,道尽了战争的残酷。后世形容一战是“绞肉机”,等于以上意思。
这哪里还有乐土?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时,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结尾就此嘎然而断,读者去想象两老人的结局吧。
老杜这个结尾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不过如我续,也走不出前面的阴影,按我的推测必定还是悲剧收场。戏剧性的翻盘只是容易在编剧的笔下,现实中如果有,每个知道的人都将是大大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