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律与爱帮助我们心智成熟

自律与爱帮助我们心智成熟

作者: 小娟_7b9e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4:56 被阅读0次

          今天想分享的内容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这个系列有6本书,希望能给那些迷茫、痛苦的人带来一些安慰。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这本书的观点和思想大多来自斯科特的从业经历,其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作为心理医生,斯科特认为“精神的成熟”和“心智的成熟”是一回事。他认为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人一生中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他说: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而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其实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认可的,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情况。比方说我在对待孩子时有时会出现缺乏耐心,表面上急于想把问题解决好去做自己的事,但其实这是一种急于摆脱面对问题的表现。如果我们可以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面对问题,及时解决,或许我们都能生活得更轻松些。正如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是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那么什么是自律呢?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先苦后甜就是推迟满足感的重要表现,书上讲了一位治疗的女士吃蛋糕的习惯,总是先吃完奶油再吃蛋糕,工作上总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个小时里面对棘手的事情,总是尽力回避,作者给她建议是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先去解决那些棘手的事,而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了。这样就是一个小时的痛苦,加六个小时的幸福,远比一个小时的幸福加六个小时的痛苦划算。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都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突然发现我在对待孩子分享食物上的一个态度就是典型的推迟满足感。比方女儿小的时候,准备吃饼干时,我是阻止她把第一块饼干放嘴巴里,一定要求她,吃食物时先分给外公、外婆、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她自己,她很不愿意,但还是听话的给每个人按顺序分一块,每给一块,那小眼睛都可怜兮兮的看看袋子里还有多少,直到分给我,然后我会说谢谢你,现在剩下的都是你的了,这个时候她会特别开心,因为留给她的不止一块。这样几次以后,她就知道食物要先给长辈,等待以后,自己能获得的就更多了。其实在面对孩子的很多需求上,适度推迟满足能让孩子学习自律,更好管理自己。除了推迟满足感,自律还是一个承担责任、忠于事实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再说一个我儿子的例子,他两岁五个月蒙氏园生活,蒙氏园的规则是孩子们必须遵守园里的规则,不能打扰别人,不能破坏环境、要正确使用教具进行工作,一旦孩子遵守了规则,他就能获得更多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如果有孩子不能正确使用教具,或者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影响了别人,他就要离开教室,在外面安静的坐着,看别的孩子工作,这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所以需要自己承担责任。我儿子很喜欢手工剪纸,但有一次他用剪刀剪了自己的衣服,老师发现了告诉他因为没有正确使用剪刀,所以他不能再做剪刀的工作,其实这样剪衣服很危险,万一剪到自己会受伤的(而且蒙氏园的剪刀都是的正常剪刀,只是尺寸小一些)。如果是在家里,父母或者老人早就紧张的不得了,大喊大叫的阻止了,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日常用品,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为什么不可以用剪刀呢?很多父母会有抱怨孩子大了不听话,不让尝试的事情却偏偏要做,其实是因为没有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但孩子好奇心总会去想要做。在蒙氏园里老师只说使用的正确与不正确,不会说其它的。而孩子在接受到这个信息到改变自己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自律的建立。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的是爱,正如前面蒙氏园的情况,当孩子们遵守了规则,就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而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而爱的本质就是一种意愿。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是“自我界限”。以婴儿成长为例,刚出生的七个月内,婴儿不会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他感觉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和差别。而慢慢长大,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后,他会发现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这时,婴儿的自我意识就开始出现了。当然这种自我意识能否健康发展,通常取决于婴儿同母亲的关系是否融洽。如果母婴关系不好,等到婴儿长大成人,其自我意识就会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严重心理疾病。在婴儿出生第一年能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自己身材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这样的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将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常说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变成“小霸王”了,常常会闹得天翻地覆。这是因为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虽然有了认识,但在脑海中还是会想着随心所欲。孩子在成长阶段中总会不断经历身体和能力的受限想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又收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样的冲突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这就是成长。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上周我儿子在户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拿了一块板子走到我这边,另一个女孩在他旁边说:这是我先拿到的,这是我的,但我儿子说:是我的。后来那个女孩打了我儿子,她妈妈马上说你怎么能这样做,你应该好好和果果说,问他可不可以给你。于是她对我儿子说,果果,你可以把这个给我吗?我儿子说不可以。这时我说了一句话,说是双双先拿到的,你要拿应该先问双双的。过了一会,我儿子说好吧,给你吧,但是他却用地上的烟头又去板子上画了两次。惹得双双又大叫了。后来我和蒙氏园老师交流这件事情,老师说:在环境里果果从来没有抢过别的孩子的东西,你有问过果果吗?在园里东西是公用的,但有人使用时,那个时候是只属于使用者,当使用者不再用了,那么此时这件东西又是公用的了。我的确没有亲眼见到孩子从别人手上拿东西,因为我看到时板子已经在果果手上,而我只听了双双的话,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果果拿了双双的东西。其实那个板子原本就是一块破旧的瓷板,脏脏的,估计是双双先拿过,然后放在地上,果果看到了那块板子就去拿了。所以当时果果是听我的话把板子放下了,但他内心却没有接受,因此会再次去涂擦。老师说因为我的态度,可能让孩子行动上被动接受,但这样会影响孩子自己内心的成长。我觉得这个事件就像是孩子成长中经历身体和能力的受限,但却想要突破自身的局限,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成长,所以爱,不是感觉,是实际行动,真正的付出,需要我们付出足够时间和精力,多倾听孩子和他人的声音,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一过程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

          这本书还讲了成长与信仰。人人都要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最后讲了恩典。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我觉的这两部分都是自律和爱升级。而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还记得自律的四个原则吗?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最后送给大家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的一句话: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让我们一起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完成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心智成熟的旅程吧。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律与爱帮助我们心智成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j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