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高采烈下山,开车离开四渡河大桥日出“观景点”,返回住地。早餐后,我补了个觉。下午大家又一起开车去了森林花海,沿着马拉松比赛的线路。
令我惊讶的是,在深山峡谷间隆起的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竟然隐藏着如此大片的森林与花海,共占地780余亩,其中花田225亩。【4】
各色花卉五彩斑斓波澜壮阔般伸向远方,接应她们的是茂密的绿色原始森林和绵延不断的俊山美谷。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清风徐来,心旷神怡。
这意想不到的风景完全弥补了我们不能观看马拉松比赛的遗憾。再说了,哪个城市都能看到马拉松比赛,但这种风景唯野三关才有。心满意足,心满意足!
当晚,鼓声、歌声、音乐声依然响起。这是我在野三关的第三个晚上,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没想到,第一次来野山关,呆了三晚,就听了三晚的撒尔嗬。好像这撒尔嗬就是我此次旅行的背景音乐。
其实,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官爵高低、钱财多寡、学识深浅,我们大家伙儿都在前赴后继奔向死亡,这撒尔嗬又岂止是此次野三关之行的背景音乐?它分明就是人一生的背景音乐!
撒尔嗬的发源地是野三关镇,是聚集在鄂西南沿清江流域偏远山区中的土家族人举行土葬礼仪时的一种丧葬形式,其历史源流久远,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
这次来居然能巧遇非舞台表演的撒尔嗬,真正体会一次当地土家人打丧鼓、唱丧歌、亦歌亦舞的民俗祭祀活动,实实在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的确运气不错。
这里的老人家多有一种遗愿,期望在告别人世时,乡民对其一生做个总结和评价。而撒尔嗬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平台和表达形式。【3】
丧事规模和场面无论大小,均有知名鼓师邀约跳丧班子为之载歌载舞。除有众多歌词,如“开场”、“拜殿”、“封棺”、“入土”等形成一定程式的歌词段落外,鼓师还会现场创编较为合辙押韵的歌词唱段。【3】
这些唱段既包括对逝者一生养家持家、辛勤劳作的追忆,还渗入一些为调动场面气氛、转悲为乐的诙谐幽默笑话和情趣内容,或叙说历史故事,或评述闲言趣闻,题材广泛,内容庞杂,花样繁多。【3】
而在动作上也会模仿一些动物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展现,有高难度动作,也有滑稽可笑的样子。
总之,土家人那种对老人自然死亡、回归自然的良好心态,乐观生活、笑对死亡的洒脱情怀,都在这礼仪上得以完美表现。
龙应台的书正好听到“大远行”那集,书中的内容、土家人告别亡人的表现,以及撒尔嗬的歌舞声,不断在我大脑里回旋、翻腾。
人们对于死亡大都不愿谈及,其实,死亡不就是一次远行和探险吗?具象点说,如同出门旅行、海外求学、奔赴战地疫区……,抽象些来看,犹如首度结婚、初次工作……。【5】
这些我们都会做事前准备,并热切讨论,但为何死亡就不敢聊起呢?是因为这个远行更远,这个探险有去无回吗?【5】而我觉得,既然如此,我们就更要做充分的准备,不是吗?
去“大远行”的人们要坦然面对,并充分准备,送“大远行”的人们则要给予一个告别仪式。规格与场面无所谓大小,表象还是内里不拘形式,但一定得郑重与周到。
这是对生命的珍视。既是告慰已去“大远行”的人,也是对尚未去且终将去“大远行”的人上的一次深刻的死亡课。
也有人把死亡称作“回家”。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我想大概是从这个角度来诠释死亡的吧。
无论是“大远行”还是“回家”,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是否像土家人那样早定棺木购置墓地,高唱丧歌大跳丧舞,也许因人而异,依事来定,并不必千篇一律。
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们那样笑谈死亡,坦然准备自己所需,并给予“大远行”和“回家”的人,以他们想要的方式,进行郑重告别与周到送行。
我走到窗前,推开窗户,让音乐声更响亮一些。三天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当地方言已不再陌生。这次,我好像听懂了歌词。
“打起那个巴山鼓啊
跳起那个撒尔嗬噢
潇潇那个洒洒哟
是我巴山的魂哟
打起那个巴山鼓啊
跳起那个撒尔嗬噢
生生那个死死哟
喊成了古老的歌… …”。
完稿于2021年1月初
注:文章与图片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为2019年夏野三关高山森林花海一景,手机随拍。
【3】参见百度文库《从跳丧舞看土家人的生死观》。
【4】参见百度百科“野三关森林花海”。
【5】参见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