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青藏地区,讲到了喜马拉雅山,我脑子里立马想起省优质课一等奖《勇攀珠穆朗玛峰》的画面,于是浅浅地带着学生从南坡“神游”珠峰,既然在南坡,不得不提到尼泊尔,这里高山流水淙淙,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余秋雨在《千年一叹》提到它的美,令人神往,糟糕,我又“不得不”描述在尼泊尔烟囱高耸的木屋里,一群人围炉喝茶的场景……
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当我在地图上指到这三个地区的时候,顿时对当地的历史来了兴趣,讲到宗教分裂,讲到“弱国无外交”,学生们顺口又提到了韩国和朝鲜,我们的目光又延伸到长白山,糟糕,这节课是地理课,不是历史课啊!
“不行,不行!”我摇摇脑袋,使劲把脑子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挤出去,回归到课本上黑体字,还没来得及画几句重点,下课铃响起,我依依不舍地合上课本,一节课45分钟,压根不够用!
前脚迈出教室,后脚就被学生叫住:“老师,我有两个问题。”
“请讲。”
“您刚才说新西兰,位置说错了,在澳大利亚的东南,不是东北。”他展开地图,我看了一眼,还真是!
“好的,是我的错。”我大方地承认。
“我还有一个想法,青藏地区那么多野生动物,像野狼,它们是怎么吃藏牦牛的,我们可以开个辩论赛探讨一下。”
“这……想法很好,我得和生物老师商量商量,毕竟涉及到跨学科内容。”虽然他的想法天马行空,但我没有去否定,孩子们嘛,有超前的想法很正常。
后来我们又聊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链,只要我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言无不尽,知无不言。
前些日子讲西北地区,讲到了新能源——太阳能,立马翻出来太阳能灶烧水的图片,“如果把太阳能灶搬到河南,能像视频里那样20分钟烧开一壶水吗?”学生们被我突如其来的问题问懵了,思考片刻,有大胆的学生尝试回答:“可以。”查询过两地晴天日数后,没人吭声了,有些生活情景明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有时候总想把听到的、看到的,觉得有用的,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们,常常是传着传着,时间不够用,一节课过去了,两节课过去了,一周过去了,进度赶不上,心里居然有些惶恐,好在成绩还不错,也能聊表一些安慰。
想用优质课的标准要求自己,少一些随意性,可讲着讲着,思绪满天飞,唉呀,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