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的周末是这样度过的:
7点起床,熬红薯粥,然后开始洗漱,吃饭;
上午基本用来看书,近期在看财报和财富的书籍;
中午小睡1个小时;
下午继续看书,或者研究一些互联网相关的内容;
晚饭后在小区走走,
晚上继续看书,并开始着手写文章;
预计11点会睡觉
即便周末几乎会有8~10个小时的学习,仍然会觉得两天时间过的很快。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不断深入挖掘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发现“成长”“勤奋”是可以首先被提出来的两个词。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急”。急于找到答案,急于通过文字来创造影响力,急于成为想象中的自己。
“快”已经成为时代的旋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中国互联网在发展的第20+年,仍然以10%以上的增速在不同领域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移动端在线教育,半年增长达到19%,互联网理财半年增长达到30.9%,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知识的焦虑,以及对财富增长的渴求。
网易公开课《商业创意在中国》中,专门采访了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对这个国家的感受,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回答都是“快”。他们觉得中国人像上了发条一样,无休无止的工作、生产、研究。社会舆论也倾向于倡导这样一种“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这种对“速度”的追求。
媒介的发展,也是短平快的趋势。70-80年代,一个人的精神娱乐是看长篇小说,那个年代,产出了大量写长篇小说的名人。后来出现报刊杂志,有人帮你写好文摘。互联网的出现,即时通讯和社交的崛起,出现了段子手,搞笑图片。人们在这种内容快速批量生产的阶段,已经失去了阅读的耐心。直到现在,短视频来了,直接视频传达,15s包含了大量信息,阅读能力都退化了。整个人脑在信息获取上,已经从思考型,变成快感型。第二天问一下前一天看了什么,估计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我们不否认“快”的现实,但是需要看到快带来的一些问题。
比如快速发展背后的环境代价,初冬的杭州尽管没有暖气,天空依然笼罩着雾霾;比如过剩的产能,正是在经济增速的掩盖下,演变出来的泡沫和灾难;比如各种知识付费,我之前上过一个叫用得上的商学院的课,每天花5分钟给你讲一些常见的经济理论,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基本上没记住几个,应用更无从谈起;比如低质量的社交和娱乐。不可否认,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但是在这个机器操控意志的时代,你的时间真的是在无数信息流中逝去,而最恐怖的,是大脑的退化。最后当一天过去,体会到的是空虚的内心和对自己意志薄弱的悔恨,然后第二天继续重复前一天的情景。
“慢”是由质变到量变的根本。
前段时间,和一个知识大V沟通,问他为什么你会这么牛。他的说法很简单,就是不断持续的行动。之前他持续写了1000多篇文章,通过3年时间,成为大家心中的神。在他的理念里,事物的变化是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这个概念也是“复杂系统理论”里面的一个说法。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是如此。所以他给我的建议,就是持续写下去,自然就会在一个时候,涌现出不同的东西。
我们有太多理由去为现在的结果和行为做解释。工作上为了达到KPI,放弃了对产品的深度打磨,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短期数字上的打标,缺不断在一点一点无原则的方案修改中,破坏了整个业务和生态。学习上,为了快点毕业,拿到证书,对知识的深度思考以及创新严重不足,研究一些别人已经嚼烂的东西,把3个方法排列组合做理论创新。最终带来的是个人大好时光的浪费和长期人生的失败。
未来1年,我需要慢下来,去阅读,去写文字,去思考,去学习,去扎扎实实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产品,等待“涌现”出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