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是3月份时上映的一部国产剧,一经上映便大获好评,引起了很多看客的反思,在豆瓣国产剧剧单上,也得到了罕见的9.5分高评。不得不说,之所以能有此成就,除了剧情本身的张弛有力之外,更得益于它敢说真话,敢于暴露当今媒体、看客身上的弊病。成为了一部映照人性与社会问题的镜子,深刻而不留情面。
整部剧是围绕着一名叫王赦的律师展开的。王赦是一名死刑辩护律师,更准确地说是一名法扶律师,专门受理一些无差别杀人案件,也就是有预谋的随机杀人案件,他与这些施害者接触,从而力求了解他们犯罪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整部剧中他所接手的案件,被重点叙述的一共有三件:其一是李晓明自制枪支,在剧院随机杀人案;其二是陈昌随机杀害女童案;其三则是应思聪校园劫持案。这三大案件,环环相扣,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乃至人性的真实写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064/33ddda1e43045c81.png)
一、死刑,人权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身为律师的王赦。在这里,我们不清楚创作者是否有意玩了这样一个文字游戏,以赦命名。赦本就有免罪与宽恕之意,也正契合了王赦的角色设定。而他所想要宽恕的,正是那些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的死刑犯。
他的这种行为被很多人所辱骂,认为他是非不分,为施害者卖命,是施害者的同谋,甚至被当众泼屎,老婆也遭受恐吓,并因惊吓过度而流产。但在王赦看来,他所做的,不过是给那些罪犯平等接受辩护的权利。他的初衷并非通过辩护为施害者免罪,而是单纯地保障人权,让其受到正当的惩罚,而非社会舆论所施加的过度惩罚,并试图通过辩护来发现犯罪背后的真相,从根本上预防悲剧发生。
但他的想法终究没能得到理解,也没能实现,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李晓明最终迫于舆论压力,被提前处决。彻底断送了他获取真相的希望。
有很多人认为,伤人者必须予以严惩,才能杜绝社会的恶行,偷盗者剁手,施奸者阉割,久而久之人人心生忌惮,社会得以净化。这种残酷的非人道思想,不仅不是法律的初衷,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网络的存在似乎让这种“非人道思想”得以喘息,大肆发展。在网络平台,人人得以口诛笔伐,迫于社会压力,死刑一再升温,开始向舆论的风向倾斜。
刘仁文在《死刑的温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为死刑降温,慎用死刑。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的反驳,但所传达的观念仍值得我们思索,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理智地面对死刑,也更加理智地面对人权这一问题。
死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是为了惩戒还是安抚民心?是为了树立规范,用以衡量对错,还是单纯地杀人了事做一终结?这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只是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比起杀死一个人来说,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为什么犯罪,以及是否还有再造的机会,并最终施以适当的惩罚。而这正是对犯罪者人权的尊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064/e6ab3e16807193f9.png)
二、教养,关怀
李晓明为什么要杀人以及陈昌为什么在判处无期徒刑后却一心求死,其实在应思聪这个角色的设定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释。那就是思觉失调症,以及缺少认可与关怀的成长环境。
思觉失调症,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早期的精神异常状态,通常情况下患者的思维、情感、感觉与现实情况脱离,思维言语紊乱,易出现妄想和幻觉。剧中应思聪得的就是这样的病。
在应思聪的意识中,他的母亲一直嫌弃他,他的监制一直诋毁他,只有已故的女友还在他的世界里给他安抚和鼓励。久而久之,他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怨恨和戒备之心。由此可见,之所以会得这样的病,与他所处的人生环境是分不开的。
从应思聪的成长经历来看,父母对于他的导演梦一直不太看好,身边也有很多的人,对他的才华恶意诋毁,唯独女朋友一直站在背后坚信他能够取得应有的成就。所以当女朋友不知何故自杀离去的时候,应思聪的世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导致精神失常。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否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者都曾做过类似的实验。神经生物学家曾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对小鼠进行隔离,让其处于孤独的状态,进而研究其大脑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遭遇隔离的小鼠其大脑神经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萎缩,因此研究学者得出结论声称,对于社会性动物而言,隔离是有害的。
从李晓明的亲人所描述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李晓明正是遭遇了这样的“隔离”才致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异常。他习惯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获得亲人的关注,而父母更是为了所谓的前途考虑,牺牲了他的兴趣,不允许他学习自己所喜爱的机械专业。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想通过制作这样的杀人工具,让全社会的人看到并记住他的才华,以此作为无声的反抗。
我们虽不能因此断定,家庭关怀与理解的缺失是使得李晓明这样的人走上歧途的根本原因,但至少,生而教,教而养,养而予以必要的关注和尊重,想必才能够培养出身心都更加健全的后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064/2ee0cc8f301142e9.png)
三看客,暴力
就如同剧中所讲述的那样,无论是李晓明还是陈昌、应思聪,又或者是任何一个触犯法律的施害者,人们对于他们的态度都是一种近乎残暴的侮辱和诋毁,似乎妄想通过口诛笔伐来彰显自身的正义,或者使社会得到净化。但这种自顾自地宣泄,却给受害者及被害者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甚至让他们无法生存。李大芝的那句,“你们杀的人不比我哥少”并不仅仅是说给媒体的,也是说给每一个看客。
看客的这种暴力,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死亡笔记本》这部电影中就对此做了夸大式的描写。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无意间捡到了一个可以处死任何人的笔记本,只要把名字写上去,这个人就会按照本子上写的日期死去。一开始,主人公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而这个本子更是司法的重要补充手段,对于一些明摆着是加害者,但又证据不足无法起诉的人,主人公利用这个本子将他们处以应有的死刑。但后来,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主人公开始利用这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以正义之名滥杀无辜,对于很多罪不至死的人毅然处以死刑,最终成为暴力的囚徒。
这其实和现如今很多看客的心态很像,动不动就试图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某个人的生死妄加评判,以流言制造声势,从而宣泄压抑已久的正义,或者宣泄对这个糜烂社会的不满。不得不说,看客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司法改革的进程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但这理应建立在理性的认知基础之上,去发现不公,发现弊病与漏洞。而非不明所以地宣泄情绪。不然我们终将丧失人性,成为施暴者的一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064/85b87172371df889.png)
四、媒体,良知
整部剧中最着重讲的就是李晓明案,这一案件及其家人的遭遇所揭示的,正是当今媒体的病态。
李晓明案件发生以后,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蜂拥而上,不顾其家人的安危,曝光他家的住址,肆意揣测其杀人的原因,将矛盾的矛头引向了他的家人。在整个报道中,他们只去报道那些他们相信的东西,认为对大众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不去顾及事件的真相。
我如今已经很少看新闻了,因为新闻的主观意味越来越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而已。媒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用李大芝的话来说,应该是为观众展现这个世界的全貌。然而现今的媒体,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视线,以媒体和流量的角度来筛选我们应该看到的东西。新闻的同质化,对于一个热点问题的过度报道,已然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只允许我们去看这个社会的一角,左右观众对于社会的认知,甚至是左右观众的情绪,挑起争端。
自媒体的兴起尤其如此。媒体理应是一群专业的人所做的专业的事,他们报道的内容包括报道的方式,都应该是受过专业化训练以及细心求证的,如此才能保证还原事态的原貌,呈现一个真实的状况。然而自媒体兴起之后,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许多人受利益驱使,恶意夸大某些新闻事件,甚至恶意杜撰,以此获取点击量,谣言四起,网络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甚至不惜抨击、诋毁,成为无形的杀人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064/ab6aa9c9eb9879fd.png)
所以不能说网络暴力、喷子、键盘侠等这些污染网络环境、影响社会和谐的声音,与媒体的导向作用毫无关系。媒体是社会氛围的重要营造者,它所暴露的事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缩影。所以当它偏离正轨的时候,也难免会带偏了一些看客,让我们无形之中成为媒体的共谋,成为刽子手的共谋。
至于媒体是否还能从良,是否还能重拾温度及人性,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结尾,做了一个很好的畅想。我相信现实也正是如此,无论利益如何摆布人心,仍旧有一批有志之士努力为我们还原这个世界的真相。而至于我们自己,也理应把握好与媒体之间的距离,审慎地发表观点,做个理智的看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