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觉醒与沉迷:智者柏拉图的指引!兼及古代东方觉醒思想传播者!
声明:本文作者——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太极心法智慧传播者、北京太极无尤堂总教练孙鸿伟先生,全真龙门27代传人,道号“清鸿”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4d4cbb1f32104439.jpeg)
我的家乡在河北唐山丰润,在电影电视尚未普及,娱乐形式贫乏与传媒手段的落后年代,家乡有个人人喜闻乐见特色传统文化传播表现形式——皮影戏。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9be1ca946fd4b33c.jpg)
从皮影戏到拉洋片西洋镜,再到电影电视,以至于时下火爆流行的“抖音”,人类看似翻天覆地的文化传播工具手段的进步,只是技术不断进步,带来形式不断翻新,其实质上都是在用光、屏幕和影子来讲故事,就这点而言,千百年来变化不大。现在依稀记得儿时看过的皮影戏曲目,如“孙猴子三打白骨精”、“孙猴子大闹天宫”和“薛仁贵征东”等,也给我的童年也带来过许多新奇。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3c9bc064e33357bd.jpg)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也曾讲过一则关于“光、屏幕和影子”的故事,将他所领悟的关于“理念觉醒”的深奥道理讲给大众。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d3964de2ff41c025.jpg)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出光明的道路。事实上,不仅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相信他,大家更都一致认为他疯了。对于那些囚犯来说,这个人似乎比他所宣称的逃出去见到真实光明之前更加愚蠢,为了挽救这个失心疯,反而坚定向这个人宣称,除了墙上真实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更实在的东西了。无论兴趣盎然,还是无可奈何,也无论踌躇满志,还是灰头土脸,这些囚犯都宁愿或者不得不活在墙上影子的世界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e9cd715cfbac5289.jpg)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十分具有启蒙意义。将一个即便对于具有一定哲学修养者,也不太容易理解的严肃深奥的话题——人生的“沉迷与觉醒”,用寓言中“宁愿被动沉迷于洞穴的声光影像,还是选择主动走出洞穴见到外面世界的真实”作类比,可以形象地帮助我们了解实相与幻象的差别,“开悟觉醒者"与"未开悟沉迷者"的清晰差异,为何"月轮穿潭波泛起”,为何“竹影扫街尘浮动",何谓"道可道,非常道"的真如自性,把我们从这个可见可感的无常器界现象界(形而下),引向那个超越一切对立现象的形而上的道,踏上这条探求"真心自性"之路。
这个寓言主要是阐释--"开悟/启蒙"的过程。由于开悟是属于心智/灵性层面的终极觉醒,超越物理和现象层次,于是,柏拉图借此类比来阐明"清净灵魂"(纯粹精神)从黑暗(无知)通往绝对光明(唯一真理/无二至善/般若智慧)的旅程。这则寓言大概的组成:
①"囚徒们"从小被锁在黑暗的洞穴中,他们无法移动,仅能看见被投射到洞穴墙壁上影子。墙上闪动的影子就像电影屏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些"囚徒们"相信他们看见的就是"实相",但这只是木偶的投影。他们同样把背后传来的回声当做影子发出的声音。洞穴另一边有个出口,透进微弱的阳光。
②一个囚徒"被释放"了(柏拉图在这里并没解释原因,但我们可以推测,"开悟"常常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促成的)。由于他自出生以来就无法移动,仅仅走几步也是痛苦的,并且步伐也是十分不稳定的,他被强制拖到洞口,这过程是艰难的,当他到达洞口,看到令他头昏目眩的阳光,他会尝试回到黑暗之中。
③一旦出来了,他将先看见物体的影子,然后事物本身,他渐渐适应并意识到光线,最终,他将能够看到太阳本身。这里,太阳象征着至善/真性/本源。沐浴在阳光之下,他看到了真实/真理。他意识到,洞穴里的生活是个幻象,沉溺于在那里被赋予的荣誉幸福与挫折痛苦的体验或标签,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无明痴愚。
④尽管他想待在太阳之下,沉思真理,但他不会,他的责任是回到洞穴中,让其他人知道这些真知。当他再次进入洞穴,他的双眼将无法在黑暗中看见任何东西,他将跌跌撞撞,看起来十分愚蠢,他的话听上去没有意义,一些人会嘲笑他,一些人会害怕他。一些人试图去杀掉他,因为他尝试改变这里。由于他无法与"囚徒们"执念对抗,他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在黑暗中去看见,为了能够与其他人交流,甚至付出死亡的代价。
⑤帕拉图把这个洞穴类比为"灵魂"的牢笼,把从中脱离出来的过程类比为"灵魂净化提升开悟...并终极觉醒的旅程。他认为,我们"开悟"所需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们之内,我们仅仅只是去开启它。
柏拉图发现不仅是外在的生活是“虚幻不实的影子”,即便是诗歌等艺术,哪怕再伟大的艺术形式,如荷马史诗、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或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却都偏偏煽动人心中最情绪化的部分,比如像性、爱、恨之类情欲。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这些艺术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同时基于他的哲学认识,艺术不过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毫无实际知识,与真理隔了三层,于是他非常有礼貌的将诗人等艺术家请出他的“理想国”。(清鸿点评:东方艺术与西方有不同,虽大多一样是对情感情绪的渲染,进而引起大众共鸣喝彩进而追捧,但诸如觉悟者的偈颂、修行者的寓禅于画,虽不是大众中流行的主流,却是占据着艺术形式最巅峰上的位置)。
柏拉图认为天下万物都是“观念”产生的,任何人也包括他柏拉图的世界都是观念的影子,“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可以被抹去,而三角的观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一个是观念世界,一个则是现象世界。其中,观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也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从这一观念出发得出结论——人们应该生活在观念的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理念的影子(外在的现实)中。(清鸿点评:以禅宗的观点看,实际上理念或观念的世界,也是虚幻不实的,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确然的,只要有真与假、动与静的对立,就不是真正的“一心”,就没有见到“心之本来面目”——本不可言说,为教化众生,依方便勉强名之,佛法叫真如,儒家唤之为性,道家唤之为婴儿元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205c5d43bdf6ff29.jpg)
柏拉图这个“理念或观念”觉醒的思想,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所开示“无念”何其似曾相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可资以互相印证:
——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6872f31c317aba81.jpg)
数千年来,诸圣人如老子、佛陀、孔子、柏拉图、达摩、庄子、六祖、王阳明等,都修证到了真心自性的光明实相,于是用尽种种方便,向世人宣讲此“真理真相”...而相信并愿去修证者寥若晨星,甚至能耐心倾听者都不多。绝大多数人,一听这“真理真相”,马上不耐烦的走开,或满怀兴致,或随随波逐流,宁愿投入到手头游戏——由分别心执取判断描摹渲染而成的“皮影戏”里,品味自己角色以及戏剧情节苦辣酸甜,和体验种种悲欢离合!仿佛只有如此才是生活,只有如此才没有白活一场!
附:《劝世歌谣:十不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又思尚缺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又欲纳妾娇滴滴。
妻贤妾惠齐人福,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又思无田少根基。
门前买下田千顷,又思出门无良骥。
厩里买回千里马,缺少随从不阔气。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做个县官还嫌小,还想朝中挂紫衣。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仙翁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令无常缉。
若非此人大限到,登到天堂还嫌低。
不足歌,不足歌,人心不足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满足,速悟南柯一梦兮!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be1b1f0442907b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