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在一起时不愿提及父母太多,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双亲相继离世,每提及泪。
母亲生病多年,去世后是无限的想念,那种无止尽的思念……而对于父亲的离世,除了这些更多了很深的愧疚,每每自责,父亲的离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一年来也一直沉浸在对父亲的愧疚和想念中,而愧疚远远超过了想念。愧疚太深,以至于很少想起父亲的具体情节。
最近好多事唤起我对父亲的重新认识。《对生命说是》里边有“对父母说是”的章节,昨天的读书会上因为心中之痛无法专注于内容,但却提醒了自己去面对父亲。心中对父亲的仰望似乎早就不存在了,十六岁从老家农村来到省会城市,之后父母除了关心和给钱外,其它似乎都无法和我深度沟通(自认为如此),而年轻的自己也自以为考学到了城市,自己长了见识和本龄,翅膀硬了,认为很多事父母不懂,也不愿和他们聊天,似乎从那个时候起,我和父母的交流很少。也从那个时候起,心中不再仰望父亲。如今我的年龄四十有余,人生的多半时间离父母距离很远,在上班后渐渐地变成了去保护关爱父母的角色。父亲在我眼里,成为我去呵护的人。于是很多决定不怎么考虑父亲的感受,也就有了我对父亲的愧疚。去年父亲身体不适,经检查心脏的问题,父亲坚决不同意住院,我坚决马上住院,绑架式地把父亲送到了医院,一个月后,父亲走了。中间有太多的环节曲折不愿意回顾。当现在重新去认识父亲的时候,才发现,我离他很远的时间好久好久。
重新找回父亲的爱,源于现在生活的点滴。我和先生是重组家庭,家里的孩子是先生与前妻所生,按常理作为后妈的我应该对孩子很宽松才对,事实上我也尽量按这个标准去做。然而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忍不住要去提醒和管教孩子。而老公以前又一向比较溺爱和放纵孩子,这样的角色和反差也就形成了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无论是《对生命说是》这本书的学习还是其它心理方面的学习,了解到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方式很多源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方式。“你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像你父母”。回忆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很严。诸如坐姿、站姿、行走的姿势、吃饭不准有声音,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给的东西,到别人家作客的注意事项等等,父亲准是很严的教导和训斥。现在想想父亲一个地道的没有文化的农民,怎么会有那样的认知来教导我们,才会让我从小到大被别人夸奖是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能获得大部分人的好感。以前从没有意识到这些,现在才体到到有了当初父亲的严厉,才有了日后受欢迎的我。只是,人已去,才感恩。
又如:今天回到老公老家,因为天气热公公光着上身(在此不责备,只是不习惯),总觉得不太雅观,但又作为晚辈不好说什么。同时想到了我的父亲,父亲决然不允许我们家里有这样的形象出现。记得姐姐待嫁之时,衣装时尚,在家夏天着吊带装有点低胸,父亲训斥半天。哥哥和父亲从来也没有赤裸上身的经历。又一次感叹生于世代农民的没有学识的父亲,对我们的言行举止着装礼仪待人接物竟有这么严的要求,成就了我们三个孩子最起码能羸得周围大部分人好感的能力,懂得基本的礼仪和对别人的尊重。感恩父亲,也惊叹于父亲的教育。只是,人已去,再次仰望时,父亲已在天堂。
从来也没觉和父亲有什么相似,自以为是和父母截然不同的。而在心中再次面对父亲时,父亲的优点我早已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且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执行,父亲的缺点也在我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比如固执——在我的身上展露无遗。
遗憾的是没有早一点去认知父母,没有早一点对他们说“是”。
如果没有我的固执,或许父亲去年不会离世。我还有修正自己去孝敬的机会。
感谢引导我去认识这些的恩师蔡树梅女士,有了这些认知,我才有机会去成长、去修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