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的时候,我很可爱。
大大的眼睛,肉乎乎白嫩嫩的脸蛋儿,抱出去的时候,哪怕只是坐个公交车,都会有很多阿姨叔叔,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乐意伸手抱抱我,“跟个小洋娃娃似的”,妈妈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据说,后来大了点,我很闹腾,但也很可爱。
从来不是个好带的孩子。不会走的时候,就有从一楼顺着楼梯爬到三楼的记录。是那种需要家长二十四小时眼不离身的小孩子了。“小孩子就是要闹腾点才可爱啊,闷闷沉沉的也不好。”爸爸说。基本可以判定,这是带着“自己亲闺女怎么着都好”的滤镜的结论了。
再后来,我就记事了。可那会儿还小,没有思考总结的能力,记住的往往是事件本身,和偶尔闪回在记忆里的旁人的言语和眼神。大多数是片段,也就凑不出一个结果。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否还可爱。
不过我还是知道,我在附近所有的小孩子里,不会是最可爱的那个。爱玩,爱闹,除了不爱哭,不爱喊,其他的小孩子的娱乐项目里,都会有我的身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想想看,滑滑梯是从土坡最高的地方滑下去,爬树挂坏了两条裙子一条裤子,骑自行车脚从来没好好放在脚踏上,夏天晒的黑炭一般,衣服上动不动蒙了一层土,从来不会坐在那里笑眯眯的叫人,只会一转眼就溜的不见...这样的小孩子,不会被许多人说可爱的。
不过,还好有带着“滤镜”的爸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嘛”,爱玩的小孩,很可爱啊。
当然那时候,哪会想起来“可爱”是个什么东西,不能吃不能玩的,最多知道有这个词,权当扩充词汇量了。
上了小学,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不可爱”的滋味。
打从变成一个受精卵开始,到上学之前,都是个不怎么安分的“小麻烦集合体”,一方面,可以用童真来解释吧,家长没太拘束,也就比较自在,另一方面,基本可以说明这个娃是个“敢”的,敢说话,也敢做事。
“敢”的结果是,四年级,说了些班主任的事,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说了些事(之所以知道不是坏事,因为那段时间曾经无数次反思过到底说了什么,即便是主观角度,也可以确定自己没有说坏话),但是班主任知道了,后来,我就被孤立了。挺惨,小孩子被孤立的话,确实很惨。
经验教训,乱说话,不可爱,就是这个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意识到了“可爱”的重要性,接着就萌生了要变得“可爱”的想法。
那就开始学会 可爱 吧。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先要知道可爱的定义。有点难,身边不乏有可爱的小孩子,可困于缺少总结方法,费了老大劲也列不出个可爱一二三,于是,放弃。
直接跟着那些小可爱们学吧。这个确实尝试过,比猫画虎,比葫芦画瓢,简单的多。于是,看看TA们走路,说话,喜怒哀乐,然后像模像样的“学”了起来,其实应该也称不上“学”,充其量是个模仿,还是儿童级水准的模仿。
不知道那会儿在其他人眼里我是个什么样子,可后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东施效颦”的可能性大了点(甚至那时候都不知道东施效颦这个词)。走路不会走了,说话不知道怎么说了,怎么坐都坐不对劲了,别扭的连拿筷子都是拐着弯的不舒服。毕竟,是个个性惯了的小孩,怎么可能那么顺当的就学会别人呢?当然,“学”最后的结果就是,未果。
正路走不通了,反着来。不知道可爱的具体内容,总该大致了解什么是“不可爱”吧。避开了 不可爱,不就是 可爱 了吗?
这事儿放到今天,我会评价一个词,naive,天真。
小孩,你都学不会那些“可爱”了,你又怎么可能学会避开那些“不可爱”呢?
可那时候,可不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too naive吗...后来,经历了类似学习“可爱”的一系列“不可爱”的惨烈故事或者事故,结果,毫无疑问,宣告失败。
可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不适合这里。
至此,关于“可爱”的探索之路,正式画上了省略号。此省略号,不是等等,等等,许许多多无穷尽的意思,而是意味深长,一言难尽,茫茫然消散于历史长河中的意思......
罢了,罢了,不可爱,就不可爱吧。
可爱过,不再可爱罢了。
不再可爱了,可又能怎么样呢?
我不可爱,可我,也是我啊。
对,我,就是我,不再可爱,也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