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目: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二、主要内容:本回中,湘云来贾府与黛玉同寝,宝玉一大早就跑去她们房间,还让湘云帮他梳头,用湘云洗过的水洗脸等。袭人对此不满,认为宝玉不知分寸礼节。之后宝玉与袭人冷战,他看了《庄子》后续写了一段文字。另一边,贾琏因女儿出痘搬出外书房住,与多姑娘私通,回家后被平儿发现,平儿巧妙地替他遮掩。
三、原文引用与分析:
1. “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掠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分析:这段话描绘了宝玉清晨来到黛玉房间所看到的景象,通过对黛玉和湘云睡姿的描写,展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宝玉对湘云的关心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轻轻的替他盖上”这一细节,表现出宝玉的细心和体贴。
2. “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嗽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
分析:宝玉央告湘云为他梳头,表现出他的孩子气和与湘云之间的亲昵。而湘云开始拒绝后经不住宝玉的央告,最终还是帮他梳了头,显示出她的善良和对宝玉的纵容。
3.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分析:这段描写了宝玉对丫头蕙香的态度,他随意地给蕙香改了名字,显示出他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对下人的主宰权,也反映出他有些任性的一面。
4. “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续毕,掷笔就寝。头刚着枕,便忽然睡去,一夜竟不知所之。”
分析:宝玉看了《庄子》后所续写的内容,表现出他在与袭人等人生气后的一种消极情绪和想要超脱的想法。他将自己身边的女子都视为“迷惑缠陷天下者”,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5.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分析:这是黛玉看到宝玉续写的文字后所写的诗句,她批评宝玉没有见识,误解了《庄子》的原意,还将不好的言语怪到别人身上,显示出黛玉的聪慧和对宝玉的了解。
四、人物分析:
袭人:希望宝玉能知晓分寸礼节,对宝玉的行为进行规劝,体现出她作为宝玉身边重要丫鬟的职责,也反映出她对宝玉的关心和期望。
宝玉:具有孩子气和纯真的一面,与姐妹们相处亲密,但在面对袭人的规劝时也表现出了一些任性和不解。
平儿:聪明机智,善于处理贾琏的风流事,既帮助贾琏遮掩,又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贾琏:在女儿出痘期间与多姑娘私通,表现出他的放荡和不检点。
五、主题探讨:本回通过宝玉与袭人的矛盾、贾琏的私通等情节,展现了贵族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一些情感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六、个人感悟:在人际关系中,需要注意分寸和礼节;同时,也要理解他人的关心和期望。而面对感情和欲望,应保持一定的道德约束和自我控制。此外,从宝玉对《庄子》的误解以及黛玉的批评中,也可以思考对于经典著作的正确理解和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