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8:故事创作的三个法则

“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8:故事创作的三个法则

作者: 椰岛晓露 | 来源:发表于2023-05-21 17:59 被阅读0次

                                      (2023.5.22)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讲讲如何正式进入故事创作以及进入创作的一些原则和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详实细致的案头准备让你高效进入创作。案头准备越充足,之后的创作越有成效。有心从事专业创作的人,这种准备必须是日常的行为,甚至要将案头准备变成游戏,从中找到乐趣。对于我来说,案头准备工作主要就是由素材进一步整理为故事梗概的过程,我会用三个文档归类保存。第一个文档是素材,相当于故事的种子,就是种子库;第二个文档是四句话,相当于种子出芽,就是育秧盘;第三个文档是故事梗概。上节课我讲过从素材到写出起承转合的四句话,这是故事形成的关键一步。我想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这个过程,尤其是怎么根据起承转里出故事的合,也就是结尾。将素材变成四句话,最难的往往是找出最后一句,也就是如何给故事结尾。举个例子,比如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提供素材,由我为他们编出四句话。有位学生提供一个素材,爷爷有老旧的摩托车,他特别爱惜自己的摩托。每天都清晨,他给我打蜡甚至给它起名字。他喜欢骑摩托车去工作、看戏、接我放学、带我去游乐场。一天深夜下暴雨,爷爷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做手术,进了重症病房,摩托车也被撞碎了,爷爷痊愈后想要修理摩托车,但是家人都反对他骑摩托车。在我看来,这个素材质量一般,但生发成4句话,进而成为一个故事不是问题,它自身包含了起与承。第1句是起,爷爷喜欢骑那辆老摩托;第2句是承,一次车祸以后,爷爷丧失了骑车的资格,摔坏了的摩托也不让修。在我看来,因为前面两句话形成的逻辑方向清晰,顺着故事发展的方向得出,家里人为他买一台摩托游戏机在家里骑,但爷爷觉得没有老摩托骑着过瘾。有了这三句话,往后怎么结尾就看如何灵机一动,巧妙地完成第3句话规定的任务。我想出的第4句话合,爷爷把老摩托的车体装到游戏机机身,老摩托成为游戏机的一部分,这才了结爷爷的心愿。这么编故事其实有点像解题,或者像是逻辑推理中的三段式,只是三段式推论的结果是固定的,我们若把编故事看成是做题目,他的答案有无数可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先找出三句话,再慢慢寻找第4句话,让故事的结果尽量出彩,只要能进入状态,这本身也是充满了游戏的意味,让人上瘾,4句话找出来以后往下还要故事梗概,从数百字到千把字以不遗漏重要信息为主,故事梗概阶段就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完全满意,所以故事梗概当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简单的故事梗概和成熟的故事梗概。每一个成熟的故事梗概应占据一个独立文档,相当于茁壮的苗从苗圃里移出栽至于地面。这类文档一多,也必须有独立的文件夹装载。在记载成熟故事梗概的每一个独立文档里,除了梗概,创作之前对这个作品所有的细枝末节的想法,灵机一动的感悟,尽量写到里面,不要遗漏。要珍视自己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悟,这都是自己的知识产品,都有利于后期的创作。素材历经修改,可得到成熟的故事梗概。根据我个人经验,将成熟的故事梗概写成具体的故事,严丝合缝,按照梗概的设计推进。梗概再详尽,实际的写作会是另一回事。实际写作过程中一定会有失控,除了梗概,我们还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拉拽,偏离梗概,于是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有时我给学生上课,学生出去的素材我都可以编出一组,起承转合质量且不说整个故事虚伪俱全,能形成有效的逆转,结构上成立,这都没问题,在我看来这就是创作故事最基本的能力,是我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当然为学生举例脱口而出的4句话,往往达不到我写作的基本要求,故事的质量不够,后编出高质量的故事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我的故事梗概库里至少有几十个故事储备,每次入手写新的小说之前,我都会将这些储备掂量一下,看哪一个发育的最为成熟,就写它。

          第二个要点,是用优选法提升故事创作质量。进入具体的故事创作有多种方法,写作者也各有心得。从我个人经验,我和大家分享下优选法。什么叫优选法?就是具体的创作中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推进,你都可以先想出这一细节,所有的可能再筛选出最合理最优质的那一个。好的作品是每一个细节的优化筛选然后组建而成。一个细节完成后,才能发现下一细节有哪些可能,就像爬一座高山,你要事先做计划,等真正往上爬的时候,你每完成一定距离也必须现场考量,具体情况再决定下一步。举个例子,我以一堂写作实操课为例展示优选法在故事创作中的运用。多次课程教学也验证了故事创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你尽量多的开列出各种可能性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往往是一致的。在这堂实操课上,我从一组主题摄影中,在这张照片中,一位耍猴人微笑地看着妻子给猴子喂奶,在我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当堂开始写故事梗概。近半学生变成了这样,一位耍猴人的妻子痛失爱子,但坚持以母乳将一只失去母猴的猴崽子喂养大,女人和猴之间建立起一份不可思议的母子之情。很明显他们从照片读出以下两组人物关系,耍猴人与猴,耍猴人的妻子与猴,其中第2组人物关系,耍猴人的妻子与猴明显有更多的故事性,学生们为了让耍猴人的妻子与猴关系更亲近更稳定一位耍猴人的妻子痛失爱子,就成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那我提出质疑,事实的逻辑,虽然我们可以没接触过耍猴人,但人家不过女人的小孩意外死亡,她不可能有心情将哺乳行为进行下去。耍猴人的妻子给猴子喂奶,最大可能只是以乳汁代替奶粉,从而管控生产成本,这时候学生才恍然发现,照片中还隐藏了一组关系是耍猴人的孩子和猴子。当三组人物关系全都找出来后,学生们很快明确,耍猴人的孩子和猴子才是最具故事性的一种关系。接下来小孩的性别如何确定,这并不存在优选,男孩女孩都可以,大多数同学下意识的认为应该是一个女孩。我问为什么呢,有学生脱口而出《月光宝盒,》之前我们讲过借典和反借,一只公猴一块成长的故事,估计少不了对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致敬的情节,这也是经典的力量。我们就定为女孩和猴子的故事,接下来重中之重,你要找到这个特殊家庭最具戏剧化的矛盾,找准矛盾,故事往后铺排便具有稳定的方向性,学生给出了这样的选择。第一种选择,女孩被猴子抓伤,母亲要抛弃猴子,但女孩又哭嚷着要和猴子在一起;第二种选择,女孩越来越像猴子,而猴子越来越像人;第三种选择,猴子发育的快,所以稍大一些,女孩感觉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哥哥,当然这些选择都可以。每一种选择,也许都能编排出相应的故事。优选法则是找出其中最优的选择,最后学生一致选驯猴,但女孩不同意,也认为猴子是兄弟,逻辑上这一设想非常稳固,而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故事元素和戏剧张力,如此一来,女孩与父亲有了矛盾又会导致什么,你可能会说,女孩会阻止父亲训练,小猴会有对抗,但女孩还小,他也要靠父亲养育,那么我们必须想好女孩可能做出最大的反抗是什么。带猴子逃跑,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瑕疵,若女孩和小猴年龄相仿,小猴成熟要比人快得多,小猴一两岁就可以接受训练,但一两岁的小孩哪能反抗父亲,故事编排到此要回过去调整女孩跟猴子的年龄,女孩年龄要稍大,大四五岁的样子为宜,那么猴子应该是她弟弟或者妹妹的一奶同胞。女孩带着猴子逃跑会有什么结来?结果当然是举步维艰,总会被别人欺负,被人欺负的时候都会激起怎样的反应。学生认为女孩会想起自己的猴子弟弟,可是孙悟空是一直隐蔽着尚未现身的孙悟空这一设想,便与电影《月光宝盒》的情节同构,所以面对欺凌,女孩不会害怕,反倒把这当成检验猴子的机会。到这一步,我们只需要确定创作的是现实故事还是神话,如果是现实故事,只能有一个结果,猴子不会变成孙悟空,女孩这才突然明白并陷入一场彻底的失望,这就是很好的成长故事,故事接下来似乎顺其自然了,女孩和猴子逃跑行动。但这似乎又不是故事的结果,如果作为故事结尾,走到这一步太过顺,其自然缺少戏剧性,没有意外,读者肯定不会满足。我的几次实训课上,现场没人能很好的给出结尾,这个故事前面部分已经很精彩,所以结尾愈加有难度。事实上,还真有作家写出了这样的故事,这就是汤臣男女士的中篇小说《月光宝盒》,他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结尾的,女孩对猴子失望,也就疏远了猴子,父亲则带着猴子,四处飘摇,相依为命玩猴戏,挣钱养家糊口,一次猴子失踪,父亲急出了病,不久父亲去世,女孩当时已经读到大学,回故乡之前女孩还去了一个地方,即水帘洞。这是他们的猴子挖的洞,没想到失踪的猴子从洞里走出来与女孩重逢,猴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忽然把一个猴面具戴到脸上,那是耍猴人做的齐天大圣的面具。当我读汤臣男女士《月光宝盒》读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这正是我理想中的那个结尾。轻盈意外、深情又隐隐现出一笔失意,甚至包含了奇迹。我们整体看一下这个案例,前面故事发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优选法推导,但到了故事结尾画龙点睛的这一笔,不客气的说的确是需要天分的。我曾和作者汤成男女士探讨过《月光宝盒》这篇作品。他写的这篇小说的缘起是他看的一则新闻,耍猴人养大的猴也必须送去动物园,否则就是违法。他进一步查资料,看到耍猴人的妻子会给失去母猴的猴崽子哺乳,他就知道故事应从这里开始,所以当写作者具备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素材的处理几乎有特别相似的地方。我读汤臣男女士这篇小说比别的读者多了一些感触,如果我来写这篇小说,估计故事大体的走向会非常相似,他也是虚构,我也是虚构,但会异曲同工,我也进一步确定,这也正是不同的作者在故事创作中自发采用优选法而导致的趋同现象。   

          第三个要点,好故事,要等待。写作是一门行当,许多人耗尽心血,但收效甚微。创作者坐在桌前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的情况,经常出现,或者写出来又删掉,不管怎么写都不会感到满意。写作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和障碍,在所难免。创作者孤独地面对灵感中断的情况其实是一种日常。困境和障碍本身也意味着创作者的自我要求很高,天才也不可能一气呵成地写出每一个故事,困境在从素材发展为4句话时就会出现,前三句话都好找,结尾要想新奇有效高质量,绝非易事。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第4句话。在经足够时间的打磨4句话,得以成为成熟的故事梗概,困境和障碍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结尾的难度越大,意味着完成以后它的质量越高。作者和读者之间有着永恒的博弈关系,那么难度的建立也就是博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具体的写作其实是将梗概落实为一个个细节的串接,等于10倍甚至数10倍的放大梗概完成。第一个细节会和梗概有些出入,这必然导致第二个细节也做相应调整,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有点像是推倒多米诺骨牌,只有通过具体的写作才会检验出来前面的梗概有逻辑问题,甚至会有逻辑不成立,逻辑崩塌的情况存在。如果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梗概推倒重来。梗概是一张图纸,照着图纸按部就班地完成,那叫劳动;遵从图纸但又要质疑图纸的这篇小说,敢于自我折腾,只为最后得来更好的结果,这才叫创作。梗概与作品严格的保持一致,这样的也有,但要通过多年写作实践才能获得。故事从酝酿再到按步就班地完成,有时候会非常漫长,灵感往往是不够用,唯一的希望就在于等待。故事在头脑中发育成熟,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说:“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写的,而如果这种想法经得起考验,就像我写《百年孤独》想了15年,写《家长的末路》想了16年,写《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想了30年一样,到时候就会瓜熟蒂落,我就写出来了。”所以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在写作时要学会享受枯坐在电脑桌前等待故事每一细节的优化,最终等待一个绝好的结尾自动到来,最终得到的那一刻,前面再多的煎熬都不值一提,这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快感。一个创作者一辈子能经历若干次就极为幸运,如果没能等到自己完全满意的结尾,也不要随便找一个敷衍,这会让前面所有的辛劳都变得没有意义。眼下的社会对故事创作最不利的情况是,有一个完成时限,因为故事作品已经商品化,但只要情况允许,创作者应该懂得尽量放宽作品创作的时限,让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作品并不是要一蹴而就地完成,时间不够,思考不足,残次品必然就多。抽屉里、还有电脑文件夹里应该有未完成的作品,未完成的作品数量越多,已完成的作品质量就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8:故事创作的三个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xz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