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快。
“去不去赶圩?”
1
“慵懒”的假期生活,实现了睡觉睡到自然醒,(就差数钱了)。约了好友一起去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在集市囤物换物买卖交易,北方叫“赶集”,南方叫 “赶场” 、“赶街”、“赶山”、“赶墟(赶圩)”、“赶闹子”。
这是我们回老家同学之间小聚的最佳圣地——这里蕴藏着熟悉的味道(关于美食、关于人情的故事)
每逢过年期间,集市是最热闹的。去的时间要越早越好,不然就得要做好像在外面上下班时挤地铁的勇气,人挤人早已成为赶集的常态。
“咦?我同桌人呢?”
一不小心就把朋友落在后面,只顾着自己在人群拥挤中走出来。
“要稳住,赶集就是这样子的。”
2
走在集市里,各种喇叭音响播放带着家乡话的广告。
“青草米冻、酸水豆腐、牛杂汤、艾草米果、煎豆腐、煎果……”
每一种美食都不舍得错过,所以,今早我特意没吃早餐,就带着同桌坐车过来赶集吃这些家乡特色小吃。边吃小吃,边聊天叙旧。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还很多摊位的阿姨都还是用现金收钱,当时我没带现金,还是去小店兑换后支付的。这次我特意把钱包带上,放了一些零钱,却没有用上。微信与支付宝的普及,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叔叔阿姨们也在儿女的帮助下学会使用这些平台。
看到了好多同学都在赶集,吃着小吃就发现对面隔壁桌是以前的同学,可是真的太久没有联系,也没有微信qq好友。
想打招呼,却怕认不出自己,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于是默默的和我同桌说了一句:“那些是我的初中/小学同学,不过我感觉他们应该认不出我。”
大家都怕尴尬,可能都认出来了只是不好意思打招呼的也有。
遇到熟悉的朋友,便停下来打打招呼,约着下一次什么时候聚聚。
我总觉得大部分人的模样都是没有变化的,只是时间在变。以前大家同一个班级打打闹闹,后来都在不同学校,再到不同城市工作。除了有几个从小到大密切联系的好朋友以外,变化的是:其他的同学们是都在自己的行业,城市,开始有了小圈子。
是时间,让我们在下一次相聚时告诉了我们:相遇虽说是一种缘分,但会不会相互问候,保持联系就不一定。
3
我们都长大了。
我看到以前读小学的时候,每逢赶集日都在摆摊卖蛋糕、面包饼干的阿姨,她对顾客始终面带微笑,时间没有让她变得憔悴,只是多了几根白发;还有那家包子、油条、馄炖各种早餐都有,每天早上学生最多的早餐店,没有重新装修,但是早餐的种类更加丰富了;还有看着我们长大的邻居们,在集市上遇到……
喝完牛杂汤,我和同桌想再打包几碗带回家,还有其它的小吃都带一些。
逛得差不多,吃饱喝足。
去找公交车站点,回家。
同桌家里在市区,所以几乎很少有赶集一说。今天带她去体验一番,感受家乡传统民俗。
“每逢1、4、7都是我们这里的赶集日。”
今天没有特地准备些什么,单纯的记录假期生活。有机会的话,下次再早点儿过来。手机充好电,我们拍一些照片、或者短视频。做一些美好的记录,也想让年轻人多了解家乡特色。
城市建设是美好的,但家乡的传统文化,希望它长存并且让更多人知道。
走,下次再约赶集去。
嗯,边吃边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