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说了那么多表扬、批评、唠叨都不行的状况,说的就是我你他等等我们,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4968/1c4a80a594d43d96.jpg)
岸见一郎给了我们应该的做的第一点就是,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这个周末,我参加我外甥的婚礼,遇见一位老朋友,她也是做奶奶的人了,外孙女有六岁。准备去饭店吃饭时,孙女非要跟着奶奶去,而儿媳不愿让带,说“这孩子太淘了,碎动作又多,不能让她去。”孩子用怯怯的眼睛看着妈妈,靠在奶奶身边,表示就是想去。我淡淡的说了一句:“孩子也五六岁了,跟着奶奶没问题。让她知道到公共场合不能乱吵乱跑就好了,没有必要让她回避这些场合。”奶奶很感激地看着我。妈妈又拉扯了四五次,孩子就是不跟她回去。最后我站在奶奶一边,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吧。”妈妈有点不好意思了,才勉强同意孩子跟着奶奶去饭店。
路上,奶奶给我说了许多,告诉我妈妈对孩子管教非常严厉,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实际也没管住,在家对着妈妈时,怯怯的,只要出得家门,有点人来疯,还没有规矩。
真的希望这位妈妈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你能不能够想象一下,孩子生病的场景。家长都想象一下孩子生病,送医院那个场景。然后在那一刻,作为家长最期待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他身体健康,什么都是次要的,学习成绩零都没问题。
只要身体好,孩子开心就行了。作为父母,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不要看到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该管,那也该管。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哪怕我们有好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不同,也都是不可替代的。
这个无可替代,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我们要无条件地爱他,才能够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以接下来第二,就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训斥,要平等地对待。
孩子做对的事以后,我们表扬还是不表扬?
很多书上都说要表扬,及时反馈,表扬他。
岸见一郎说,不用表扬,我们要做的事是谢谢他。如果我们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高铁车厢里不吵不闹,这时候,如果妈妈表扬说:宝贝,你真了不起。你竟然能够不吵闹,太棒了。”
你觉得奇怪不奇怪?就好像表扬一个人不随地丢垃圾一样。你竟然不随地丢垃圾,你真了不起。
太奇怪了吧,因为我们不随地丢垃圾,或者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而家长为这件事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形成:“我今天做这个事有没有人反馈我,有没有人表扬我?”
那我们要做什么?孩子在高铁车厢里很安静,妈妈说:“谢谢你,孩子,今天这么安静。”
谢谢他就好了。因为这个是平等的,这是公平的。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阿德勒说,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归属感是爱,价值感是感谢。爱能够给他归属感,感谢能够给他价值感,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要表示感谢,而不是训斥或者表扬。
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失败的结果。很多喜欢替孩子做事的家长,叫作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你不相信他能够做得好,你也不尊重他自己独有的选择权。
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包办小学,包办中学,包办上大学的指标。大学毕业以后包办工作,就业。这一路做下去,把孩子废掉了。
看似这个孩子进到一个让父母满意的、有面子的单位去工作,但是他对生活和工作毫无热情。
他在心里怨恨父母,又没法说。因为父母替他做了太多事情,双方相互委屈、互相痛苦。
这是我们说让孩子去承担,然后用感谢给孩子带来贡献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后他自己负责。
父母能做的事很多,父母不是什么事都不能做。父母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是让孩子知道求知的快乐。就是让他开心,觉得生活和学习好有意思,很好玩。(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