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定律中,作者提到两个词汇:“自我实现的预言”和“拖累症”。
我先来说说“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词。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而且并不能细致地描述它的本来含义。看字面的意思会以为,能否有一个好的内在的预言,是一个人自己说了算。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自我预言”,常是一个人内在关系的对话。也就是书中前面讲得“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
其实,自我实现预言最常见的就是未被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这也是及其普遍的预言。记得我们儿时,经常会产生很多很大的愿望,倒不是说愿望都不能实现,而是当时人小力薄。因此有些愿望被埋在心底,长年累月就变成了一种夙愿。
当然,这与那些自暴自弃的预言是不同的,没有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大都是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充满危机。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是个男生。大概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是判给父亲抚养,母亲从那以后从未去看过他,而他也是由奶奶带大的。他的父亲脾气很臭,还爱喝酒,赌牌,也是对他很少管教。所以,从小他跟奶奶的感情很好,但是缺少父爱母爱。以至于长大后,他的性格就变得很怪,性情易变,容易暴躁,从不信任他人。
高中有段时间我和他是同桌,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凌然的男生,而我是那种乖巧温顺的女生,对他很有礼貌。时间久了,他对我也会“礼尚往来”,把他烦心的家事倾吐与我。为此,我们还加了qq。在他的qq空间里,能看到他发过的说说,都是些扬言要杀了他,弄死他等等的话。虽然没有注明要杀了谁,惩治谁,但是通过我自己的判断是他的父亲。当然,实际上他是怕他的父亲的。
其实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早期屡受父母和最亲近的人抛弃,那么他就可能为自己设定悲观的预言。相反,如果一个人他在早期得到父母亲人温暖的关爱,那么他的预言就是美好的。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比较敏感,有的比较自卑,还有的比较悲观······这种类型的人,在他们的内心早已形成了一种消极的预言。这种消极的预言会促使着他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而导致他们会有这样的消极预言,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家中不受待见,经常被忽略,或者他们的整个家庭在那个环境中被忽略、无视、孤立的那种。
自我实现的预言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就等于内在关系模式。二者的特性都是,在我们早期与父母,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且后天很难改变。
当然,很难改变并不代表不能改变。想起来莎士比亚有句至理名言,叫做“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这个“思想”是什么?就是心。而,答案,就在心中。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拖累症”。这个词,字面上看来像是负面词意,但文中是这样解释的:“拖累症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帮助对方,而且是没有原则地帮助对方。”看上去,拖累症属于美好的范畴,但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
你可能会问:忍不住且没原则的帮助他人不正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吗?但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挫折中会得到成长,如果毫无原则的帮助他渡过挫折,就是在阻碍他的成长。拖累症就反应了这个原则。
患有拖累症的人,看到别人有苦难,就如同自己面临一样,会毫不犹豫地想方设法的帮助他。
这样一来,拖累症患者,就剥夺了其成长的权利。在我看来,我国大部分的父母就患有“拖累症”。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以口头说教的形式来告诫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试。或者,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行。反正他们认为这都是为你好。但,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在“拖累”孩子。
书中还说到,斯科特·派克还有一句话,可作为拖累症者的座右铭——真爱非常可贵,必须只给值得的人。
而我想要在这句话再加上一个词“适当”。
真爱非常可贵,必须适当的给值得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