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看了几部电影,我觉得蛮好看的,一部名字叫弱点,一部叫天伦之乐,还有一部叫八月迷情,这几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
这里面有基督教的博爱,有父母之爱,还有对音乐的爱。
年轻的时候觉得爱是比较虚的东西,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爱是无比真实的。
心中有爱和心中无爱差别真的挺大的。
以前我的心中爱是比较匮乏的,那时候的家庭环境不是太好,小时在奶奶家,对父母感情就不深,有件事印象挺深刻的,当时母亲和另一个女的起了纠纷,我没有帮忙,躲在一边,后来被妈妈责怪,自己当时心情挺复杂的,我也很自责为什么没有去帮忙,仿佛我看到的是两个陌生人在纠缠一样。
上了初中,有次母亲脸上受了伤,我看到了,不但没有靠上去问问情况,反而笑了起来。被妈妈骂了几句,当时心里的滋味也是难以言说。
还有一次印象也是特别的深刻,记得差不多我上小学三年级左右,那是一个冬天,去奶奶家那边,之前好多年没有去过了,因为当时交通很不方便。
当时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心情也很抑郁,堂妹带着我出去玩,风很大,我感到耳朵里面被吹得特别特别的痛,到后面都哭了,记得我二叔还说,看看你妹妹都没冻哭,你当哥哥的还被冻哭了,我当时心里很难受,难以言说的感觉,让我哭的厉害。
我知道那是在爷爷奶奶面前对父母不可言说的控诉,但是我不敢也不能说出来,只能一直哭一直哭。
小时候父亲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对家庭也谈不上忠诚,偶尔管管,就是现在所说的诈尸型父亲,一通发飙,其他时间基本就是玩失踪。
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需求上就是吃饱穿暖,精神上的需求基本没有,从小到大都没说过几句话,最多就是问问吃饱了没,穿暖了没,要是谈到一点感受,基本就是被嘲讽,所以后面就没话可说了。
当然,和家庭困难的比,我算是幸福多了,仅限于物质层面上,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挑剔吧,反正到后面就是得了抑郁症,陪伴我几十年了。
我的感受是:爱的匮乏和恨意让我得病了。如果我可以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我是不会生病的,恨意加速和加重了疾病,到了高三后半段,离丧失学习能力就不远了。
父母的观念就是孩子就是小树,就得修剪,不然就长不好。咋一看好像挺对的,这有点像行为主义的做法,赏优罚劣,但是我却是深受其害。
人不是树,树也不是人。
表现好,听话就对孩子好,反之就疏远,这是一种爱的撤离,是有条件的养育,这种养育方式,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因为赏罚条件会因为环境变得难以控制,导致孩子无所是从。
一个家庭,如果老是玩一些小聪明,搞一些小手段,开始可能会奏效,越到后面你会发现经常使用爱的撤离,会让你变成孤家寡人,因为孩子会长大,实力差距会缩短,然后反超,尴尬在后头。
深沉的爱,厚重的爱是家庭的基石,在任何时候,不离不弃,即便物质条件很差,依然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所以让我们相信爱,爱自己,接纳自我,爱家人,学会包容,你的身心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即便有一些黑暗的角落,足够的爱也会把它照亮。
学会爱,不枉此生! 最近一周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