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答案,低要求,作为应试科目学习;高要求,就是当作语言科目学习。
应试这个不需要解释了,几乎所有考试都有英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专科升本科,考研,考博,还有出国考试,连职称考试也要考英语。
英语,不作为应试科目都不行。
但绝大部分人,用到英语的场合少之又少。能过去应试关,也就不错了。
毕竟,曾经学过的那么多知识,现在几乎全忘记。也不差英语这点。
你不信?那我来考考你:圆明园是谁烧的?
答案我先不说,放在后面,如果你回答错了,可以给我点个赞哦!谢谢!
说回英语,如果当作数理化这样的科目纯应试,肯定没问题。实际中,绝大多数人也确实这么做的。
但如果想有更高的发展,那就不能当作应试科目来学了。
为什么呢?这是由英语这门学科的语言属性决定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跟其他学科有些不同。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其他学科的知识是死的,语言的知识是活的。
譬如数理化,这些知识大概今天跟二十年前还是一样。我手头有很多民国的数理化课本,跟今天没什么太大不同。
但语言就不是了。
我很久之前,给我带的写作班的小伙伴们推荐了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
后来还真有几个有心人买来读了。读的时候跟我说,里面讲错了。我问哪里错了,回答说,三个de的用法讲错了。
我带别人写东西,很注意细节,也很注意提高写作者的基本功。三个de的区分是必修课。我听完反馈,找到我手头的这本书,仔细读了起来,原来真的是跟现在不一样。但这不是错。
在刚建国的时候,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法还没有形成,三个de的用法也没有确立。
在吕朱两位先生的书里,三个de的区分,不是区分“的”“地”“得”,而是区分“的”“地”“底”。
至于“得”,只是在“的”里面,顺手提了一下。
语法是这样,具体的字词更是如此了。
比如“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本来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后来因为用错的人太多了,基本没有人能用对,所以现在也有了原本是错误的意思:流言传开,没有根据。
意思既然能朝完全相反的意思上改,其他的字形和读音的改变,都算是小变化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个de,既然一开始包括“底”,也就是说那时读音应该发di,而不是de。这个也不难理解,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一些老歌中听到de发di的音。
与之对应的,今天用的很多词,都是最近十年才出现。比如网红、赋能、自媒体、裂变……这些词,绝大部分学英语的人,也不知道英文该怎么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语言是活的,一直在变化。
除了变化之外,语言本身还具有工具性。
还是以英语为例,任何学科想深造,英文一定要好。不光是能读文献,写论文,还得能跟人交流,因为现代科研范式中,学术交流越来越重要。想交流,肯定离不开英文。
这次疫情里,钟南山院士又红了一次。很多人也看过他用英文接受采访。大概十年前,我就在一次会议上听过钟院士的报告,用英文讲的,谈非典的应对。英文非常流利,令我大吃一惊。
无独有偶,跟钟院士一起出镜的李兰娟院士英文也十分了得。2015年3月,第5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上,李院士出任大会主席。这是华人也是亚洲人第一次担任这一职位。英语不好,能行吗?
“中国神农”袁隆平的院士的英文也非常好。2017年7月,青岛的一个论坛上,袁院士用流利的英文致欢迎词,讲了20分钟。
说到底。任何学校里学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应试科目。汉语是母语,语文是主科,不是还有好多人说话颠三倒四,不会写文章,写出文章来没法看嘛~~
如果不想学英语的,保底也当作应试科目应付一下。如果真的有哪怕一点点追求的,也应该认真学英语,让英语回到语言本身来学英语。
好啦,该公布答案了。
圆明园是谁烧的?
如果你想到八国联军,那就错了。烧掉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去晚了……
如果你回答错了,记得在右下角点个赞哦!谢谢!
感谢阅读!祝你快乐!
长按扫码关注,在这里阅读和沉思
SOOF
原创不易,欢迎投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