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德由何来

德由何来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5-27 11:17 被阅读0次

    ——《泰伯第八》小结之三

    《论语》首篇学而篇先讲“学而为人”,第二篇为政篇即讲“为政以德”。此后,每两篇就像太极图一样进行一轮反复。第三篇八佾篇讲“学而为人”所最为关键的是礼乐文化,第四篇里仁篇就讲“为政以德”的根本是里仁为美;第五篇公冶长是对“学而为人”者的种种评语,第六篇雍也篇又是对“为政以德”者的种种范例。第七篇述而算是“学而为人”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生活姿态,第八篇泰伯则直接开讲“为政以德”的德由何来。

    德是什么呢?中国古书训诂都说:“德,得也。”得之谓德。“德者,得也。”(《礼记·乐记》)有德则得,无德则不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周易》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得些什么呢?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郭象说:“德者,得其性者也。”(《论语皇侃义疏》引)所以中国人常说德性,因为德,正指是得其性。朱熹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四书集注·学而篇》)韩愈《原道篇》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只有人的天性,自己具足,不待再求之于外,而且也无可求之于外的。

    “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因此,有其德方有其财,有其德方有其官,有其德方有其名。“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人的福禄寿禧都是与德有关系的,是用德交换来的。

    《尚书·咸有一德》讲:“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连续多代持续有所成就的宗庙,可以从中看到其所以昌盛的大德。能够统帅万人的万夫之长的身上,可以体悟出统帅的方略。《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天子之庙,七世而祧(tiāo古代称远祖的庙。)”,能够连续七世持续有所成就的,是有帝王气象的。反过来讲,即便是天子之庙,传承七代以上,若没有中兴与革新,也是要走向没落和衰亡的。

    “德者,得也我们隐隐地可以体悟到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谓有德者,便是有所成就的人。但有所成就的人,未必有德,若是这种有所成就能够持续多代,则必然是有盛德可观的。

    来看《论语·泰伯篇第八》,开篇即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即“太伯”,是家族中的长子,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二弟仲雍,三弟季历。古公亶父看到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文王)很有仁德(凤鸣岐山),内心里便萌生了把位置传给三子季历的想法。那个时代,尽管有“兄终弟及”的做法,但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比较稳固的。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也为了天下的稳定,泰伯与仲雍一起远避吴地,让天下于季历。

    孔子之所以讲泰伯可谓“至德”,不仅仅在于泰伯“三以天下让”,还在于他并不因“三以天下让”而赢取天下人的称颂,“民无得而称焉”。却为姬姓家族多代的持续有所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天下的稳定、繁荣,做出了贡献和牺牲。

    《论语·泰伯篇》也很罕见地没有使用末章点题的方式。或者说是《论语》之中,唯一用组章(连续四章)方式集中点题的一篇。

    从“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开始,连续四章,集中对尧、舜、禹三王“为政以德”的大德进行了评价与赞颂。

    第十八章讲舜、禹之德在于握有天下而丝毫不为自己;第十九章讲尧之德在于效法于天,开创礼乐文明,让人受益而浑然不觉;第二十章讲三王直至周朝武王,都强调“人才难得”,发现和任用人才,成为一个王朝有所得于天下,有大德彰显的关键;第二十一章讲:禹之美德在于克己奉公,克己奉祖,克己为天下生民。

    中间的十几章,以孔门弟子中的关键人物——曾子的忠厚笃实告诫世人,守德的根本——做个完人何其重要,何其难得!其余各篇,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了“为政以德”者“德由何来”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由何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um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