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志向做仁者,就不会做坏事】
简短的几个字,却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理解和观点。论语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流传至今,我们无法当面请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无从得知。论语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记载时删减、文字错抄,使得后世儒家出现了很多流派,各执一词,我无法评价哪一派别是权威,我只想从中汲取适合我、能激发我正面积极性的营养。
“志于仁”没有分歧,分歧是在“无恶”上面,主要观点有四种,刚好“恶”是多音字,按读音不同,可分别来看四种观点。读è时,有两种观点。其一理解为没有坏处,意思是说志向求仁,即使不能带来物质的丰硕,对自己也是没有坏处,能避免做错事。这样理解合乎情理,也很不错。其二理解为不做坏事,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是做一个仁者,其为人处事就和“小人”有区别,不会为了利益而放弃原则,不会去做坏事坑害别人,如此理解,前后是一种递进,也合乎情理,我持此种观点。
读wù时,也有两种观点,其一理解为不讨厌别人,意思是说志向求仁,就会“仁者爱人”,甚至是博爱,即使遇上坏人坏事,也不会厌恶,反而会想到去感化他,认为一切都能改变。这一观点类似佛家,在我看来太过仁慈,有点“老好人”的意思,我无法做到。前文孔子刚说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延伸一点,后文有些观点可以佐证孔子不会如此教人,比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二理解为不惹人厌恶,意思是说一个仁者,所有人都会喜欢他,不会讨厌他。这种观点太过理想化,有些牵强附会,我持反对意见。一个人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很简单的道理,强盗就不喜欢兵。
论语中很多地方出现这种观点不统一,这是好事,有分歧才有进步,如孔子所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欢迎私聊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