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地方地处偏远,只有一趟公交车能够抵达,因此我们单位所有自己不开车,又够不着班车站的人,都指着它通勤。而这趟车也是奇迹般地迎合并驯化着众人的依赖,不负众望的成长为公交界的一朵奇葩。
它路线很长,跋山涉水。从朝气蓬勃的学府区,一路穿过纸醉金迷的商业街,义无反顾奔向荒凉的城乡结合部,一共33站。其路途之遥,间隔之久,如果你没赶上这一班,基本上,下一班就要等下辈子了。
从经济角度,这趟车是本土经济学之璀璨瑰宝--“熟人经济”的典范教材,出来乍到的乘客一旦误打误撞的上了这辆车,必将遭遇重重危机。
由于路线太长,法定零售价肯定亏本,所以它有自己的收费标准,过了某一站,就要在下车的时候多交两块钱。司机为了有效监管这两块钱,从那站开始,改为前门下车。每当“请您从后门下车”的录音想起,那些起身等在后门的人都会感受到脊柱周围阵阵寒袭,那是来自资深乘客们眼神中的轻蔑和嘲讽,此时这些乘客的内心升腾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词汇--“菜鸟”,与此同时优越感如清风拂面关照全身。录音中的规则,甜美而含蓄,只是用来摆布不谙世事的孩童,令他们活在理所当然的梦境里。现实是,后门将永远不会开启。
但这还不是仅有的危机,当司机的吼叫如牧羊犬般把人们驱赶到前门,很多人还会懵懂到不知道要再交两块钱。于是即将下车者无辜的质疑和司机强忍怒火的表白,不断上演。而那些始终掌握着内幕的人,便会不动声色,在旁观中沾沾自喜,同时进一步确认着自己的身份。
事实上,这辆车是自带说明书的,一篇内容翔实的通知用工整的仿宋体明明白白的打印在A4纸上,君不见,这篇千字文一直牢牢贴在后车门的玻璃上。如果谁想阅读它,阅读速度并不算什么门槛,真正的考验是阳光。此时你一定会联想起那些就医时的情境,贴在这个位置的东西,难道不应该是底片吗?
我猜想这辆车在市中心时应该是规矩的,因为就算好好开,它大部分时间也只能静止于拥堵不堪的道路上,夹缝中等待,如猛虎不得已细嗅蔷薇,只能在自我克制中不断的颤抖和轰鸣。但是到了蛮荒之地,它就会瞬间卸去枷锁,变成脱缰野马,如入无人之境。虽然很多时候,我仍然在车上。它随性的奔腾着,不时换个路线,买个早点;或者止步于一个没有站牌、杂草丛生的所在,告诉你到站了;要么就是在站台打开车门保持滑行,对下车乘客的感统协调能力抱以充分的信心。
十年相濡以沫,我对它的过去和前程知之甚少,但它行驶于我生命的这一小段,却是如此放纵不羁爱自由,深得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