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下,如何让学龄前儿童勇敢?
首先我想要说明的是,恐惧和害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其作用是让我们预防和躲避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对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三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又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的区别。所以他们会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关门声,抽水马桶的声音,打预防针等等。而这些东西在成人看来又是不足为惧的。
那么,这样就会出现父母对孩子的害怕不当一回事的情况。
很多父母可能会脱口而出说,“没事的,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不用害怕。”听上去是在宽慰孩子,实际上是在轻视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孩子害怕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害怕的感受是非常真实的。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让孩子有预期。
其次,让孩子掌控事情的节奏。
最后,让孩子知道,害怕时,爸爸妈妈会保护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48936/0a8c94c883477b72.jpg)
从孩子出生就会定期打预防针。我刚开始带儿子去打预防针时,经常看到会走路的孩子在前面颤颤巍巍地走,边走边哭,后面跟着爷爷或者奶奶,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上来抱着孩子走进打针室。边走边说,“打针不痛的,一点都不痛,打完针爷爷给糖吃。”孩子哭得更凶了,医生直接上手打。
再大一点的孩子,直接就跑了,根本抓不住,于是打一次针搞得大人孩子都心力交瘁。
目睹了这些,我特别重视这件事。除了基本做到我陪或者队友陪伴打针外,我注意到其实孩子哭很正常,因为他们事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扎了。
我的做法是,提前一天给儿子说,告诉他,“宝宝,明天要去打针,打针会疼,但这个疼宝宝是可以接受的,就疼那么一下,宝宝害怕的话可以哭出来,妈妈会一直陪着宝宝。”到打针的时候,我还会再重复两遍,这样做后,儿子打针的时候还是会哭,刚开始也不大配合,但我还是坚持这样做,慢慢的,他也就不排斥了。
通过这件事,我也明白,孩子害怕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父母就是孩子的情绪容器。
孩子的态度不取决于他在经历的这件事本身,而取决于我们作为父母怎么帮助孩子解读所带给孩子的情绪。我们要相信孩子,同时也要稳住自己。
所以,面对孩子的害怕,父母即不必过度担心,又不应忽视不管。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害怕是很正常的。害怕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保护我。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知道父母会在身后无条件支持后,孩子就会明白,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经历过害怕却能自己走出来。
有人说,成长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时的那条沟,掉进去叫做挫折,跨过去叫做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48936/122b71277f6c9005.jpg)
而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让他们拥有跨过去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去跨过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沟。
记得1月份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我心里好害怕,不知道从外地飞回来途中会遇到什么。我就无意间向队友表达出来了,儿子听到了,回应我说,“妈妈,我会陪着你的,我和爸爸会保护你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不就是我一直对他说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