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之前,有一天惯常在书架上淘书,看到了一本书名字叫《追忆似水年华》。说实话,我此前并不认识马赛尔•普鲁斯,也不知道有很多有名的作家都对他赞誉非常。我只是在封皮上看到了译者是周克希,感到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后来回想起来,我看过老师翻译的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和《夜航》,非常喜欢。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11894/311492b6399e0c42.jpg)
我最早开始注意到外国作品背后的翻译家,是因为一首很喜欢的诗——拜伦的《她在美中穿行》。当初刚读到这首诗,它的翻译是这样的:
“她在美中穿行,像深邃的苍穹缀满繁星,像皎洁的夜空万里无云…”
小小的我被这些优美的文字深深震撼到了,从此陷入了对诗歌一发不可收拾的热爱之中。
但是等到我长大之后,想要追忆往事,却在网络上几乎搜索不到这版的翻译了。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再也无法将这些文字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再对应上另外一版翻译。
从此之后,我对外国诗歌和文学作品的译者就特别敏感。
说回正题。当我拿起这本书时,翻看序言,它竟然告诉我因为这本书太长,所以进行了删减,只挑选了一些和友人们一起商量觉得不错的片段进行呈现,希望能作为敲门砖,让读者们体会其中的乐趣。
我大为震撼,因为我曾经也看过比较多大家觉得比较晦涩或者长的作品吧,比如《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等,在我看来都算蛮长的了,但是也从头到尾看完了,有些甚至反复看了很多遍。但是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却有整整七大卷,作者写了十几年才完成,并且阅读几段之后,发现作者的文笔更偏散文一些,是把日常所思所见所想融在笔中,没有完整的像寻常小说一般的故事结构。但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很棒,所以读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清风拂面,花香袭人,娓娓道来之感。也有一些比较能引起共鸣的思考。
总之,这不是一本能在短时间内读完的书,但是却很适合做摘抄,或者放在家中,偶尔午后小憩,在书桌上拾起,随便翻看上一两页细细品味。
然而我最终却连这本删减的精华版都没有看完。
可能是因为一些奇怪的自身原因。当时我正好看完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后不久,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很感兴趣,整个人都出于一种思想革命的觉醒启蒙阶段。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怡然自得地享受着贵族生活,不时流露出一种可能当时欧洲都比较流行的读书人的上流之感的时候(虽然我想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因为他在书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身边底层人民由衷的喜爱和善意的同情),但是这种感觉还是不时在文中浮现出来,让我意识到现在好像并不是我读这样的作品的适合的年纪。于是我很自然地放弃了它。
也许某一天空闲之时,再回忆起书中的文字,我会再读起这本书,说不定那个时候,我可以真正地读下去,读完它,并由衷的感到书中内容的深刻与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