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摄影术随西方商人、传教士进入中国。一开始的时候,不少民间百姓对此新奇玩意产生恐惧,认为照片能摄人魂魄,手持相机的洋人则成了魔鬼。后来,大家对照相机渐渐熟悉,也不那么抗拒了,晚清社会的一些真实的生活景象,才得以记录,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晚清时期,因科技落后,加上照相术费用高昂,摄影远未普及。而主导愚民政策的清宫贵族,却享受着摄影术带来的消遣娱乐。
宫廷政治,壁垒森严,拍照虽然好玩,却不是随便拍拍那么简单。别说清代了,往后推个几十、上百年,因为一张照片引发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今天的米汤说摄影,重点讲讲慈禧太后的摄影故事。
1、慈禧太后有专职摄影师
1890年,留法归来的满族人裕勋龄被召进宫内为慈禧拍照,成为中国第一个御用摄影师,为慈禧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慈禧是在看了裕勋龄为部分宫眷拍摄的照片之后,准许其入宫为自己拍照的。按宫里的规定,官员的服饰、佩戴均不得随意增减,戴着近视眼镜的勋龄每次去见老佛爷时,都要把眼镜摘掉。有一次,勋龄正在暗房里工作,慈禧传旨要查看刚刚拍到的照片,勋龄端着盛有照片的盘子匆匆赶去,在攀登丹墀上的台阶时,因目力不佳而差点摔倒。慈禧见状,和周围的人一同笑了起来,并命令太监搀扶,还恩准他此后可以佩戴眼镜。
2、慈禧太后喜欢摆拍
裕勋龄为慈禧拍过一幅《慈禧扮观音》,据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内务府档案记载,这张照片根据慈禧下达的口谕而拍摄的,连谁扮演善财童子她都给安排好了: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篷,四格格扮善财,莲英扮韦驮……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
这种摆拍,满足了慈禧对摄影的个人趣味,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政治类的功能。统治者把自己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标榜的行为。
3、照片能当礼物送
摄影理论家王瑞考证,慈禧曾经向德国皇储赠送过自己的肖像照片,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个仪式。
此外,慈禧还默许日本出版商在上海发行慈禧太后及多名皇族人员的相片。
慈禧70岁生日时,《时报》创刊号上刊登过一则广告:“大清国皇太后真御影,太后中坐,皇后公主妃嫔等侍立合影一幅,大八寸以上,印有太后御玺三枚,闻乃倩某国夫人手影者……兹用某国人用原版晒出,特由京师寄至本局,欲使清国人民咸睹圣容,如西人家家悬其国主之像也。”
4、照片的政治意味太浓
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慈禧太后在剿灭维新人士的同时也消灭他们的照片,这可以最大程度低降低维新派人士的历史痕迹。
慢慢地,慈禧太后的照片还具备了和她本人同样的政治威严,慈禧像所到之处,“都要用黄缎华盖作为翊蔽,离开宫廷时,文武百官相率跪送,经过城中,官民亦须跪着,到了车站,亲王大臣还敬谨送行,如慈禧亲临一般。”
发生于1909年的东陵照相案,则是慈禧政权用暴力手段开展摄影图像控制的经典案例。当年,慈禧太后举行“奉安大典”,天津东马路福升照相馆尹绍耕等人未经批准,即开展对大典的拍摄,被定性为“冒犯”而被捕,获刑十年,直隶总督端方也因此事而遭革职。
最后来看一些高清大图吧
文/汤天明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欢迎访问我的公众号:摄影和生活和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