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江青改编成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别是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大匪首几乎家𣈥户晓。
这些胡子除了抢东西外还抢人(土活称扎姑丁),所谓抢人就是抢女人做押寨夫人,供匪首淫乐,成为民间奇谈。
爷爷说他曾亲眼见过胡子进村,后被官兵包围,突围前很是迷信,在东南西北都点上三柱香祈拜,那个方向的香被风吹灭,就从那面冲出去……
东北的胡子结局基本有三种,日本侵占时,抗日的加入了抗日联军,不抗日的成了伪军。国共内战期间也是分成两拨,但解放后就被消灭殆尽了。仅仅成了一种逝去的民间传说……
中国东北的胡子与美国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杀人的恶之外,有一点比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远”、“心远地自偏”的自由不羁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