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上下,还处在一个对爱情懵懂,对婚姻无知的年纪,钱钟书的一本《围城》,世人说它道尽爱情和婚姻的真谛,原来爱情和婚姻是这模样。
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里,结局不外乎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没有了然后。后来看的言情偶像剧里,从校园青春爱情到职场霸道总裁,爱情永远是主旋律,那么多人为爱执着,为爱痴迷。但是这是被美化过的爱情,加了滤镜的相片,其所呈现出的美好只是爱情的一个部分,除了美好,爱情应该还有点其他的东西。
上了大学以后,恋爱不再是一种禁忌,周围的很多朋友脱单了,分手了,复合了,换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了,也有谈了很多年的情侣突然就分手了,大多理由性格不合,没有感觉了。其实作祟的不过是人心,心境变了,感情自然也变了。爱情纵然热烈,可是终究是逃不过现实的平淡,生活不是偶像剧,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情节。不能走过平淡的爱情,又怎么可能会走向婚姻。
在《围城》里,唐晓芙是方鸿渐的爱情,孙柔嘉是方鸿渐的婚姻,前者的感情急促热烈,后者的感情平淡悠长。
其实在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的时候,只要他的一个转身,故事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就连杨绛都说,唐晓芙是钱钟书所偏爱的角色,他不愿意让唐晓芙嫁给方鸿渐,在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着两人争吵不休,这是对爱情的一种残忍。所以才出现了孙柔嘉这样一个适合结婚的人,她不美不丑,性格不好不坏,不让人很喜欢也不使人生厌。
对于婚姻,《围城》里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
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方鸿渐明明不喜欢孙柔嘉,但还是娶了她,小说的后面就是他们之间的不断争执、妥协、争执......两人常常为了琐碎的生活,争论不休,但最终还是和解,继续生活。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意义,我曾在读的时候产生质疑。
后来我明白,爱情和婚姻终究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比起唐晓芙,方鸿渐还是娶孙柔嘉比较合适。因为方鸿渐和唐晓芙都是比较随性的人,随性的生活固然令人舒适,但很多时候,随性的态度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很不合适。这就是为什么孙柔嘉在事业方面一直强于方鸿渐的原因了,孙柔嘉是理性的,她懂得世故,通晓人情。这恰恰是方鸿渐所缺失的部分。
曾经有一个关于夫妻的比喻,说是夫妻在上一世本是一个人,被神分成两半投生,在今世结为夫妻,你所缺失的部分可以在另一伴的身上找到,你们依然是完整的。所以,我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爱和自己互补的人,所以,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爱的是孙柔嘉。方鸿渐对于唐晓芙可谓一见钟情,对于孙柔嘉则算是日久生情吧,故事的结尾,虽是以他们的争吵而结束,但是他们一定会再和好,再争吵,再和好......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两人磕磕绊绊,终此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婚姻的模式。
爱情像可乐,味道一直不增不减;婚姻像酒,酿的愈久,滋味愈深。《围城》里也有这样一句话——“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没有太伟大的爱情却彼此相伴一生的婚姻,难道不是更伟大的吗?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故事——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