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1954-1966年深厚的为人父母的爱。
浓浓的爱意跃然纸上,朱妈妈到六几年之后写的家书,都是在维护傅雷,不得意让儿子邮寄一点食品,两个人都内疚到不行,哎,看来也是心疼的。
最后交代后事的一封信,也是交代的清楚明白。让人读起来真是无奈。
傅雷和朱女士在信中也说,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不遗余力培养下一代,对傅聪的培养,不光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哪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傅聪也成名成家,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培养。
这个家庭里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也认为次子资质平庸忽视对次子的栽培,一心扑在长子身上,不遗余力的培养这也就是留下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财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