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9、30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19:00 被阅读30次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9、30章

    文:Recycler

    40/240.3217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ī)。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意】

    本章再次强调“无为”对治国的重要。治理国家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世间之物,品性各异,强求划一也是不行的。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其自然,放弃那些过份的措施。

    【译文】

    想要夺取天下而据有它,我可以肯定他不成功。天下乃是神所创造的器物,不可以勉强作为,也不可用力把持。

    硬要这样作的必败!据有它的必会丧失!(因此圣人没有作为,就不会失败;没有占为己有,就不怕失去。)

    所以万物,有前行则必有后随。有吸入则必有呼出。有强盛则必有衰弱。有上升则必有跌落。

    所以圣者放弃极端,放弃奢侈,放弃过分的东西。

    【我思】

    天下是神造的,不能勉强,不能用力,那该怎么办?按理说神创造的应该神管理。人要想管理,应该用什么策略呢?老子给的意见就是不用管。因为是神创造的,无法管,就不用管。既然不用管,还要圣人还要君主做什么?各忙各的,无政府主义多好。前提条件,可供给的最高级的东西足够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最高级的东西可能是食物可能是器物。为什么不是低级的东西?一个高级的一个低级的,人的本性就是向往更美好。只要所需要的东西分出等级,人们自然会向往更美好的东西。如果向往的东西数量有限,就开始了竞争。人类一旦有了竞争,有了欲望,就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有很多影视剧描述无政府的社会,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抢夺生存武器,抢夺食物。即是资源足够充足。草原的动物也只会,饿了就吃,吃了再睡。人却是聪明于动物,人懂得囤积食物。这是人对未来的担忧,所作出的保障措施。囤积这事就没有限度。对于循环利用资源,过度囤积就是毁坏自然的恶劣行为。并不是我不看好人类,以我个人的想法,人们自然管理,其结果,越来越乱。

    第一处的逻辑转折,不明所以。先是说天下不能强求,然后下结论人也是各种各样的。这逻辑转的有点生硬。最后一句,转的也是生硬。由极端的对比,就转而劝导放弃极端。前和后应该取哪一个?呼吸应该取哪一个?道家的观点是选消极的一端,放弃积极的一端。其实有些对立的极端,也分不清哪是积极哪是消极,纯粹是物质的正反两面。道家总是有选择的抉择。不过道理还是可以理解的,事物都有两面,放弃极端奢侈的一面。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世间的物性不同,人性各别,为政者要能允许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发展,不可强行,否则就变成削足适履了!所以理想的政治因顺任自然,因势利导,要舍弃一切过度的措施,去除一切酷烈的政举;凡是奢费的行径,都不宜施张。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我们现代人之力一个企业,往往觉得这个企业就是我们打拼出来的,当然是属于我的,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它,支配它。这和古代的一些帝王的想法是一样的,以为这个国家是我打下来的,当然是我的家天下,我可以随意地控制它。虽然如此,但你一定要明白,你创建的不等于就是你的。

    我们要承让人性差异的合理性,一个领导尤其要明白这一点,千万不要去消除它。要知道世界就是因为有差异才显得丰富多彩,自然就是因为有差异才能保持动态有序、生态平衡,社会就是因为有差异才能保持动态稳定、整体和谐,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也是因为有差异,才显得有活力、不偏激、不片面。然而,古往今来不少当政者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作为标准,来消除人的差异性,结果导致怨声载道、自取灭亡。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宇宙本来就是混杂而成的。圣人希望了解对立面之间混杂在一起的自然的存在形式,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法则。(如何与极端的人相处,是门学问。)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意】

    本章阐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是“不道”的,它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会受到报应。不得已而战时,一旦达到目的就应立即收兵,不要以武力逞强。

    【译文】

    用“道”去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在天下逞强。使用武力这种事,是必定有报应的。军队所到之处,(民生调敝,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定是灾荒年。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于天下。达到目的而不自高自大,达到目的而不自我夸耀,达到目的而不自以为是,达到目的而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而不要逞强。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凡是气势强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老,(因此逞强气盛〕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必然很快就会死亡。

    【我思】

    我又想到了田成子的例子。一个人用武力夺得天下,然后用道辅佐君主。这样的国家也能治理的很好。那何必在意夺天下时的惨烈。老子崇尚自然,人都有一死。早死晚死,有什么好担心的。也许都是自然规则,何必在乎呢?

    一个群体,对内对外的态度是一致的吗?内部需要和谐这个是必须的。外部是什么样的?对外武力也可以,对外和平也可以。第二段介绍了带兵打仗的目的。这种“目的”即是内部要求,“带兵”则是外部态度。如果带兵是内部态度,即使用武力军队用于民众,那么这个国家也就离毁灭不远了。军队只能用在保卫国家,也可以用了征服他国。

    一个国家气势强盛之后就是衰老。气势强的定义是什么?界限又是什么?如果认为自己强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衰老。如果不认为自己强,是不是就可以继续有活力。这是一个矛盾。国家和人是一个道理。我觉得我很强了,就开始自满骄傲,停止不前开始退缩。我觉得我不强,我还要虚心学习进步,于是还在进取。这只是个人的心里感受的强弱不同。但是实际效果。谦虚的可能比骄傲的人更加强盛。如果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谦虚的更容易强大更容易衰老。这就是从感受和实际情况两方面分析,得出的不同结果。强盛和衰老,是不同国家比较还是不同时期比较?从本章可以体会出,是自己跟自己的不同时期比较。在没有界限的时候,个人认为就是关键的转折点。只要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很强盛,就可以一直继续努力下去。直到知足自满,失去了动力。但是往往人在无节制的追求当中迷失自我,不断索取,永不满足。理论和实际有点出入。看来富强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问题。而是实际财富的积累。只要财富在不断积累,今天比昨天强盛了,也就意味着比昨天衰退了。只有最基础最原始没有财富,才不会有衰老的迹象,这种思想正好符合返璞归真。财富不可能不积累,除非每天挣多少吃多少,没有结余。如此才能始终保持不衰老的状态。

    老子不建议发动战争,认为双方都有损失。这话不假。但是正如人一样,人有好坏之分。国家也有贫富之分。再加上老天爷不下雨,环境恶劣,饿死许多人。这时候,发动战争侵占肥沃的土地是必须的。即使刚刚温饱,为了应对未来的灾害,侵占土地也是有长久意义的。虽有失败,总比饿死灭族要强。这就是人类自己臆造出来的担心。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表现在战争的事件上。

    战争总是咩有好下场的,败阵者伤残累累,弄得国破家亡;胜利者所付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而所得到的结果仅仅是“空中含灰”而已。

    (既然战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有人热衷。是因为什么?)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古代的霸王往往选择兵力、选择战争,其结果可能取得胜利、攻克敌方,可最后呢?必是荆棘丛生,必有凶年,必定对人民造成伤害,又必定是早早衰败,物壮则老。春秋五霸,只是盛极一时,最终交替而衰。

    所以选择武力和战争,是愚蠢的做法,也是最残酷的行为,他给别人造成危害,所以必定会遭到报应。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一般在谈论孔子和老子哲学时,都以极其混乱的时代状况作为其思想背景。这一点非常正确。但我们仔细考察历史的长河,又有哪一个时刻不是混乱的呢?又有哪一个时刻不存在压迫和强制呢?

    我们需要正确判断的这种混乱是一个时代持续过程中的混乱,还是走向另一个时代时的混乱。

    ~~~~~~~~太长不看~~~~~~~~~

    简版:手指之于人类,正如人类之于国家。不过手指不能再生,人可以。国家不在乎人去打架,而人在乎打架。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9、3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jh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