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条】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1)藏富于民——是对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247248/f2ef458fa21fae6b.jpg)
【第十条】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247248/63588ed2bbefb091.jpg)
(1)崇德——是关于自身的德行,或者说我怎么样带动更多的人来尊从德行。
辨惑——是我怎么样分辨那些纠结的东西,就是有些事让我分辨不清,很纠结,经常处在那种痛苦当中,怎么样让自己减少这样的烦恼。
子张——这个人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但有时候思想容易偏激。
——所以夫子跟他讲:主忠信,徙义
主忠信——就是以忠信为主的,以忠信为根本的,你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的原则是忠信,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你也要会改变。
徙义——就是你转移改变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据于——义,以据于——义——来改变。
——就是人不能僵化
——变化时——徙义,义之与比(为义所在)
举例:夫子遇到匪徒说谎话,不要跟匪徒讲忠信。
——因此,是要根据合宜不合宜做调整的,但是,你的基本原则是要忠信,有基本的立场和底线,同时你需有合宜的灵活性。
(2)惑——人为什么有时候纠结呢?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在这一个人身上是矛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是以自己的情感为出发。
你判断一个人,根本不是取决于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他有没有具备人的价值,你尊不尊重他,而是取决于我喜不喜欢,这种时候你是以自己的情绪化、情感出发,来决定你跟他人的关系和态度的时候,而不是公正、公平、公允,因此,当我们不具备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时候,你就开始——惑——因为你没有原则,没有准则,你就觉得我高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当我们对一个事情好恶太深的时候,就像弃妇恨前夫的那种感觉,也就是说:好恶太深容易迷惑。
你判断一个事情没有一个基本公允的标准,你全是来自于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映射到子张的,子张:情绪容易偏激,情绪一上来我就想做一些事,我就想说一些话,我就豁出去跟他干了……这个时候,你很容易迷惑,因为这会你有这个情绪,过一会可能就没了,又或者过一会情绪变得相反了,这样变来变去就叫——惑)
因此核心是——我是不是能够公允地对待自己跟他人,而不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好恶的角度来决定你跟他人的态度和关系。
网友评论